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信息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从八月末政治考试大纲发布起,正式的复习就开始了。要想在政治科目上取得优异成绩,关键是掌握好选择题。必备的学习材料包括:“考研政治大纲解析”(又称“红宝书”),肖秀荣系列(《精讲精练》、《1000题》、《讲真题》、《8套卷》与《4套卷》),风中劲草,以及其他知名教师的冲刺试卷。首先,在9月至10月期间,主要任务是刷选择题。用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相结合,每读完一章就做对应的选择题,至少两遍,并且注重收集错题。这里有个提示,可以在开始做《1000题》前复制1-2本,以便后续重复练习。接下来,进入11月,再次重温《1000题》,同时尝试《讲真题》中的选择题,以理解历年试题的风格。此时,可借助“红宝书”和风中劲草来填补知识空白。到了12月至考试前夕,重点关注肖秀荣的《8套卷》和《4套卷》。对于主观大题,考生应尽量熟记8套卷和4套卷的答案,因为可能直接考到原题,即使未出现原题,记忆中的内容也能帮助你构造接近的答案。掌握了选择题和大题,考研政治的成功就近在咫尺。选择题主要测试细节知识,尽管每年有大纲,但难以确定重点,记忆效果欠佳。推荐使用蒋中挺的复习全书,涵盖所有科目,特别标注了细微的重点。暑假时可以预览一遍,九月开学后深入学习。后期重心转向大题,偶尔回顾一下选择题的知识点。购买几套模拟卷,在考前进行练习,以确保万无一失。
考研数学方面:
虽然今年题目比较难,但是高分的也大有人在。我从四月份开始一口气完成了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的辅导书,并做了两本儿在我心目中最珍贵的笔记,基本上是每天都会拿出来翻看。然后我开始做李永乐老师的全书,上面的题型都是比较经典的题型,因为有了老师讲的内容做基础,做的时候很轻松。从十月份儿开始做历年真题,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从八九年到一五年的真题,留下了几套做为以后的模拟考场用。二刷真题时我用了宇哥的真题大全解,二刷结束后就开始了做模拟题,我做的模拟题有合工大五套卷,宇哥的八套卷,李永乐老师的6+2。到后期基本上是每天上午拿出三个小时来模拟考场做题,第二天上午来批改整理,错题还是挺有价值的,要多多温习。其实对于学数学来说,最百听不厌的就是多做题,你做题多了水平自然提高,巧合的是最终我的考研成绩和我的宇哥八套卷四套卷平均分是基本一致的。11月中旬到12月初:张宇八套卷和四套卷。过程如上!每天接着刷笔记!
考研英语方面:
自我感觉在英语方面还挺得心应手的。对于英语学习,我没有投入大量精力去背单词,五月份大致浏览了一本由北航出版社推出的冷门单词书,每天仅挑选15个重点词汇来看,并且这些单词的例句多源于真实试题,这样一来,也相当于我过了一遍真题,同时我还利用例句进行了翻译练习。我的体会是,死记硬背单词的效果并不明显,毕竟很难记住,但到了后期这对解题并无太大妨碍,因此是否要背单词取决于个人选择。大约九月起,我开始做张剑的阅读理解,但我对此书的成效持保留态度,建议不必去做,不过若词汇量不足的人,可以用它来扩展词汇,只是题目设计有些偏离常规,不宜过分依赖。真题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并未全部完成,我认为2008年以前的题目过于简单,所以我只做了之后的。我想强调的是,英语作文不容忽视,我当初以为记不住模板便轻易放弃,结果考试时却发现记忆中仍有痕迹。此外,切勿抱有过分乐观的心态,今年的小作文我就栽了个跟头,因为它涉及的文体我不熟悉,觉得不会考到,只看了一遍,结果考试时彻底忘光了。幸运的是,这一失误并未给我带来太大损失。阅读理解无疑是英语中的重头戏,真题的阅读部分要反复操练,如果时间充裕,可以选择难度较大的文章逐句翻译。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GIS的基础概念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空间数据模型、地理坐标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基础知识。例如,要清楚点、线、面三种基本的空间元素如何表示现实世界中的对象,以及UTM、经纬度等多种坐标系统的转换原理。这些都需扎实的数学和地理知识基础。
掌握GIS的主要操作和技术也十分关键。这涉及到数据输入输出、空间分析、地图制图等方面。比如,需熟练使用GIS软件进行空间数据的导入导出、编辑修改,以及进行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等高级功能。制作清晰、准确的地图是展示和解释分析结果的重要手段。
再者,地学信息工程强调的是将GIS技术应用于地质学研究。这就要求熟悉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如地层、构造、岩矿等,并能结合GIS进行地质图件的制作和地质问题的分析。例如,利用GIS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或者进行地质资源的勘查与预测。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实战练习是最有效的途径。凭实际操作GIS软件,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或实习,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升技能。阅读和研究相关文献也是必要的,这帮助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技术进展。
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也不可忽视。在地学信息工程的学习中,往往需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共同解决复杂的问题。学会有效地表达自有的想法,理解和接纳他人的观点,是提高学习效率和成果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