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我对政治复习的准备极其不足,仅仅浏览了风中劲草的核心教材和任汝芬的第一序列教程,还做了配套习题。个人认为,专心研读一本书就足够了,我倾向于推荐任汝芬的书,因为我不适应大纲解析,全都是粗体字,感觉就像在读一部小说(除了金庸的作品,其他的我都提不起兴趣)。那时候做风中劲草的练习时,错误连篇,我已经隐约预料到在考场上的选择题部分会表现不佳。直到考前两周我才开始着手背诵大题,心里确实有些紧张。
我购买了“20天20题”、“肖四”和“任四”,这三本书都背诵了三遍,每天投入四个小时的时间(早上7点至9点,晚上8点至10点)。到了考试那天,我尽可能地在试卷上填写内容,只要稍微相关的内容都会写上去。
考研数学方面:
我对数学颇有信心,源于我在理工科学习背景下的良好数学功底,以往的数学三考试难度不高,因此我没给予足够的重视。我没有购买复习资料,只选购了一本真题集。我依赖本科时的教科书回顾知识点,自我感觉掌握了所有内容后,便开始了真题练习。在做真题的过程中,我并未全力以赴,偶尔出错也只是认为是粗心所致,以为正式考试时注意力集中就能避免。然而,这次考试的难度超出了预期,题目更复杂,时间紧迫,导致我没有余裕去检查,只能草草地完成了试卷。当时我还乐观地估计自己能拿到大约130分的成绩。
后来核对答案,我发现错误颇多,不只是我自己,网上的参考答案也有不少错误。我能辨别出网上答案的错误,反思自己的解答,也发现了更多疏漏。如果初试中再错一题选择题,我可能就连复试的资格都没有,更别提逆袭了。我放弃了保研的机会,却连考研都未能通过,这让我感到无比羞愧。在准备复试期间,我一直懊悔不已,总想着当初若能在数学上下更多功夫,多拿几分,现在的处境就会更有利。
考研英语方面:
大致在清明时节,我启动了从97年至07年的阅读练习。每日精选一篇文章进行深度研读,设定的标准包括:1. 对每个词汇都需熟悉;2. 每个句子都要能理解透彻;3. 必须清楚每一个错误选项为何错误。初期,一篇精读可能需要耗时足足三到四小时,我通常会对全文进行翻译,直到大约五月底才完成全部(起初进展缓慢,但随着熟练度提高,后期速度会加快,最终能在一小时内完成一篇)。在暑假来临前的一个月,我每天都回看之前做过的文章(有的文章已经看了五六遍甚至更多),依然坚持之前的三个标准,并确保严格遵守。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涵盖了晶体结构、相图、扩散、凝固、塑性变形、断裂力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在备考过程中,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对晶体结构部分,理解并能熟练应用布拉格定律,掌握各种晶体结构的特点,如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密排六方等,这是基础中的基础。相图的理解则需大量的实践练习,要能够按给定的成分和温度判断出相应的相态,并理解各相的形成机理。
扩散和凝固章节需理解基本的扩散机制,如Fick定律,以及影响扩散的因素。对凝固理论,了解液固转变的微观过程,比如Laves相、共晶、包晶等复杂相图的解析,这些都是常考点。塑性变形和断裂力学,则需理解位错理论,知道不同类型的位错如何影响材料的性能,掌握各类断裂模式和韧性断裂、脆性断裂的区别。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和记忆并重。材料科学基础的内容既抽象又深奥,单纯的记忆并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我会凭画图、做笔记的方式来帮助理解,例如绘制晶体结构图,制作相图分析流程图等。多做习题,凭实际操作来巩固知识。四川大学的试题往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过程中,除了书本知识,还要关注科研前沿,阅读相关论文,提升自有的综合素质。
定期自我检测也很重要。找一些历年真题或者模拟题来做,检查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找出薄弱环节,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保持好的心态,坚持到底,自己,这是考研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