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很多人说法不一,有人主张报班,有人主张自己学,我说说我的情况吧。10月开始准备政治,买的红宝书,其他什么也没有,就每天当小说一样看2小时,感觉是重点的地方就划划,也没做题,考试之前过了4遍,临考10天买的肖4,任4,背了几套题,就考试了,感觉考的还行,反正我自己满足了,政治拉不开差距,几乎都能过线,只要平时看书的时候注意理解就行了。不放心的同学可以报班,跟着辅导班系统的复习也可以,这要看自己的精力和不同情况了。
考研英语方面:
暑假期间我启动了英语阅读的学习,具体是从九十年代的历年试题开始的,具体年份已记不清。对于阅读部分,我会坚持做两遍!初次完成并不代表就能记住所有答案,再次重温时你会发现仍有新的收获。在真题中,我会标记出陌生词汇,并不断复习,直至熟记于心。暑期结束后,即9月至11月间,我专注于两大任务:一是精译过去五年内的二十篇阅读,以此提升处理复杂句子的能力,强化英语基础;二是分析题目,尤其是张剑编著的书籍对我很有帮助,它对细节题、主题题、词汇推断题等各类题型提供了解答策略,我需要深入理解和消化,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还要揣摩干扰项的特点,这只能通过反复练习来领悟,以使自己的思路与命题人的意图相契合。关于写作,构建一份个性化的万能模板至关重要,原创性是关键(切勿直接抄袭)。不用担心模板问题导致得分低,因为在考试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会预先准备。如果时间紧迫,完形填空或翻译可选择性放弃一项。完形填空即使不读全文,仅凭直觉选同一选项也能拿到大约三分。实际上,英语过线并不难,只要用心对待大小作文,分数自然不会低。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中国通史的学习,我认为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从先秦到现代,每个时期的特点、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都需熟记于心。我习惯用时间轴的方式进行整理,将各个历史阶段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观。要注重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影响,不仅仅是事实。阅读一些经典的通史著作,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历史文选的学习则更侧重于文献阅读和解读能力。这不仅要求熟悉各种文体,还需能够读懂古文,理解其内涵。我会选一些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的经典文献进行精读,例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凭注释和译文来帮助理解。我会定期练习写作,尝试用自有的语言复述或评论这些历史文献,以此提高自有的解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我还发现讨论和交流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我会参加一些历史研究小组,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历史问题,这样既能从他人的视角获得新的启示,也能锻炼自有的思辨能力。定期做模拟试题,检查自有的知识掌握程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对历史文选部分,我还建议多接触一些古代诗词,它们不仅是文学瑰宝,也是了解历史情感和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凭朗诵和欣赏,能更好地领悟古代文化的韵味和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