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因为复习开始的晚所以我在这一门上花的时间就很少,考试的时候答题不熟很容易写不完,我有一道10分大题只写上了两句话,所以分数可想而知。政治我就是做了1000题,背了肖四(肖八做做选择就行),一定要相信肖大神,大题都会押中的。然后就是肖秀荣知识点提要和徐涛的冲刺背诵笔记,我觉得比风中劲草蒋中挺那些好很多,很清楚,冲刺背诵笔记就是针对选择题。最后一句忠告:不到考试开始,不停止背;不到考试结束,不停止写。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是重中之重,任何一个考数学的考生都应该把时间的重头放在数学上,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理清概念和做题巩固,一定要怀着攻关的态度去对待,毕竟不是每一年的数学都像2017年那么简单,教育部出过2016、2018年的难度,就不敢保证没有下一个2016年的出现。数学的复习我没有用张宇的书,可能我还是觉得有地方难度大了一点,我选的是李永乐王式安的全书,送了一本同步习题和660题,第一遍复习就是这么多东西。题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7到10月我看了两遍全书,每一题都做了两遍,然后从头到尾把同步习题做了一遍。10到11月,我把660题的选择题(叫660题但是一本书快1000题),大概有500题,出得都很有水平,我做了两遍,填空题我觉得有些过于冗杂,就没有做,不过还是推荐有余力的做完,对夯实基础有好处。11到12月,我主要是把2000到2016年的考研真题全部做了一遍并且仔细钻研了一下错题,最后的半个多月买了张宇的八套卷,并做了近两年的真题,保持一下自己做题的手感。我个人觉得对个人水平提升最大的还是刷李永乐660题和历年真题的时候,自己的做题节奏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找到了。考研数学题量很大,9个大题,我是按照顺序做的,这个按个人喜好,但是一定要拥有并保持自己的做题节奏,千万不要盲从他人,在考场上临时变换节奏。
考研英语方面:
从十一月至十二月期间,我专注于提升写作技巧,主要参考王江涛的作文教程。不过,关键仍在于记忆,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作文,都必须背诵。我习惯清晨起床后仔细朗读一篇作文,然后在晚上大约十点半完成一天的学习后,将其背诵出来,并同时进行默写。在这个阶段,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新的文章进行阅读练习,我选择了朱伟的题源报刊阅读,感觉效果平平,但主要是用来熟悉不同类型的文章,毕竟考研不太可能遇到完全相同的题目。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土地资源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地理、环境、经济等多个领域。你需理解土地的基本概念,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这是构建整个学科框架的基础。接着,会深入探讨土地资源的分布、评价、规划和管理等内容,这部分需具备扎实的地图阅读和数据分析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理解和记忆土地分类体系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比如,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系统,它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大类,每一大类下又有多个小类,理解和这些分类对分析土地问题至关重要。土地承载力的概念也是考试的重点,需理解其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案例中。
在复习阶段,我建议采用“读-思-练”的三步法。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含义和背后的逻辑;,凭思考和讨论,深化理解,尝试将知识串联起来,形成自有的知识网络;多做练习题,尤其是历年真题,凭实战来检验和巩固学习成果。
实践操作部分,如遥感图像解读和GIS操作,同样重要。你凭参加实验室的实践活动,或者自我学习相关软件,提升这方面的能力。这些技能不仅能帮助你应对考试,更是未来研究工作中的必备工具。
在学习土地资源学的过程中,要保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许多理论知识都在现实中找到应用场景。例如,中国的土地政策变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等,都是很好的学习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