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凝聚态物理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二轮复习的时候我一边对着《大纲解析》快速浏览,加深记忆,一边狂做肖秀荣的1000题,做第一遍时,我把答案写在纸上,因为只做一遍是没有效果的,要反复的做,当我做第三遍时,才在书上写答案,这时错误率已经大大降低了。这里我想强调的一点就是题目真的不在于做的多,而是做的精。做完1000题后,我果断去邮购了一本风中劲草,那书用起来非常爽,因为是彩页的,重点和次重点都用了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注,在后期背诵时非常方便,一目了然。但我还是要提醒大家,千万不要被那些参考书搞晕你的大脑,一定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体系和思维方式。大概在11月中旬后开始做十年真题,我只做了选择题来练手。
考研数学方面:
9月份之前建议把全书刷2遍,但不止是简单的题海战术,建议每做完一小节的题就进行考点的整理,有时间的可以整理一本自己的错题集,我当时数学是用了错题集的,分析自己做错的原因和该题的考点,以后遇到类似的考题时就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了。刷题一定要刷的有效!!!我当时线代部分没有看全书,直接用的李永乐老师的线代分册,那个里面知识点讲地比较详细。我当时认为不会考太难,就没有注意难题的练习,660题也没有刷,后期只做了两三套模拟题,心思全放在真题上,结果今年考的难度远超去年,然后我数学就有了史上最低分118...奉劝各位,在抓好简单题的基础上,一定要重视难题!!!660题、张宇18讲和模拟试卷一定要认真对待!!!
考研英语方面:
熟记单词至关重要。尽管我除了解决了2500个单词之外几乎没有为英语考试做太多准备,但我的英语基础还算扎实。英语通常要求掌握大约5500个词汇,现在我要分享的方法若能持之以恒,两个月内解决单词问题不在话下。首要条件就是毅力。首先,取出你的单词书,用红笔勾掉所有已知的词汇(别舍不得,难道你还打算明年重考吗?),通常能勾掉2000至3000个,剩下的便是我们集中精力攻克的目标。接着,准备一些扑克牌大小的硬纸片,每天在上面抄录100个新词(仅抄英文,不抄译义),大致分四张写,每张25个词。然后每天投入约两个小时去记忆这些单词,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艰难。坚持一个月左右,你会积累120张卡片,总计约3000个单词,即你已经初步掌握了这批词汇。然而,第一轮过后,你可能几乎忘光了第一张卡片上的单词,别担心,接下来你需要进行第二轮记忆。此时,放下单词书,只用卡片复习,遇到忘记的再去书里查找。基于第一轮的基础,第二轮大概需15天,第三轮10天,第四轮则更快。两个月下来,大部分单词你都会铭记于心,阅读理解也会变得毫无阻碍。我亲身体验过这种方法,效果相当好,我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记住了几乎所有的必备词汇。当你完成单词记忆后再去做阅读训练,你会发现很少再遇到陌生的词,这样一来,英语学习就会轻松许多。
考研专业课方面:
量子力学的学习,首先要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薛定谔方程等是其核心内容。对这些理论,不仅要理解和记忆,更要凭做题去深化理解,形成自有的思维模式。例如,理解波函数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数学解,它代表粒子的状态,薛定谔方程则是描述这个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则。
量子力学的计算能力很重要。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是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熟练运用能帮助解决各种问题。例如,氢原子问题,凭薛定谔方程直接求解,也用角动量算符和哈密顿量的对角化来处理。多体问题中,需掌握泡利不相容原理和费米-狄拉克统计等。
量子力学的应用部分也不能忽视。比如固体中的布洛赫定理,它是理解晶体能带结构的关键;量子隧穿效应则解释了微观粒子如何穿越势垒等问题。这些应用不仅加深了对量子力学的理解,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实用工具。
学习量子力学,需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包括复数、线性代数和微积分。逻辑思考能力和抽象思维也很重要,因量子世界往往与直观经验相悖。我建议多做题,尤其是那些需创新思考的题目,这会锻炼思维方式。阅读经典教材如“ Messiah的量子力学”或"Mermin的量子力学",它们会帮你建立全面的知识框架。
参加讨论小组或者找到导师指导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讨论帮助你理解他人的观点,挑战自有的想法,导师的经验和指导则可能你避开很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