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在计划如何备考政治时,我当时问了几个学姐,按照她们的复习思路并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复习,但也走了不少的弯路。备考政治不用那么早,9月份开始足矣。此外,每天复习政治的时间不用太多,前期阶段2—2.5h,后期阶段3h。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一直是我的薄弱环节,从孩童时期到大学阶段,我始终未曾给予它足够的关注和热情。在四月时,我已经完成了考研必备词汇的第一轮记忆。推荐使用俞敏洪的小红书和何凯文的《必考词汇突破全书》来记单词,每日坚持这项基本功。起初,可能进度较慢,比如每天50个,逐渐增加至100或200个,到了后期速度自然会加快,大约三日就能重温一遍核心词汇。对于那些易忘的词,建议用小本子摘录并反复熟记,直至彻底掌握。不必强迫自己记住书中的每一个单词,吃透核心词汇就足够了,如果你的基础扎实,可以继续深入学习。历年的真实试题至关重要,它是提高分数的关键。留出最近两年的题目用于后期模拟测试,其余的应多做几遍,务必理解每个单词和复杂句子的含义。
考研专业课方面: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深度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学科,它涵盖了文献的搜集、整理、校勘、注释以及文献史等多个方面。对这门课,我认为关键在于阅读和理解。你需广泛阅读古代典籍,尤其是四书五经、唐宋八大家等经典文献,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社会背景。掌握基本的古文字知识和版本鉴定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建议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辅助学习,并凭参加文献研读小组或找导师指导,提升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则更偏重于理论和方法的学习。这包括文献分类、文献检索、文献批评等基础知识,以及文献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这部分需系统地学习相关教材,如《中国文献学概论》等,关注学术前沿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我个人的习惯是做详细的笔记,梳理出知识点的框架,这对理解和记忆都非常有帮助。
在学习方法上,我强调“读、思、写”三者结合。大量阅读是基础,但不能只是机械地阅读,要在阅读中思考,尝试去解析文献的深层含义,对比不同文献的观点,形成自有的见解。定期写作论文或者读书报告,能有效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也能训练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复习时要注意整合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比如,你将古文献的内容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相联系,将文献学的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这样既能加深理解,又能提高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