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选择题占到一半,重要性不容忽视。这次考研,我在10、11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重点攻选择题。这些选择题都是政治模拟题。选择题基本上都是基础知识,每年变化不大,所以用去年的书也没关系。一共10来本书,我把其中的选择题都做了,每天1~2套。不熟悉的知识点,做完后一定要回归书本,看书里原话是怎么讲的,易混淆的和自己常错的知识点简单地背一下。第一遍背可能很痛苦,但背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做题的质量有所提高。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更加注重知识的变通,我当时考试的时候把一些自己能写的都写上了,出来成绩还是很满意的。对于数学,课本是很重要的,因为我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所以课本的习题没有做,我的一开始数学的学习内容是把重点内容,考研热点内容熟悉了,使自己有了全面的认知,中期的学习是把之前的内容复习了两遍,然后做真题两遍,我是从2000年的开始做的,在这个过程中做了李永乐老师的660,还看了复习全书,整理了一些笔记,后期是又做了一遍真题,然后就是做的一些模拟题,这个就很多情况了,李永乐老师的经典400题,模拟题,张宇的最后八套题,最后四套题,感觉这些题出的还可以,但是难度大一些。
考研英语方面:
单词是英语的基础,就如同汉字一样。单词不认得,怎么可能读懂文章呢?但我也不认同考研英语就是考单词,很多时候你单词都认识,但还是读不懂,这是另外一回事了。但要记得,单词始终是基础。既然不是雅思托福的牛人,还是老老实实地把单词背好,把基础打牢。我选择的是红宝书,其实哪一本都无所谓,关键是你的效率,是否真的有在背它。纠结了半天选哪本书,不如花心思好好把单词记下。一天一个list,大概有70-80个单词,新开始一个list就要记得把前面的复习一下。大概花了一个月左右,单词过了一遍,但是你会发现相当于没背,但是不要着急。这是为后面做准备的。我个人很推荐在阅读中背单词的方法,最开始我是拿张剑的150,一天做3-4篇,然后就练习翻译,把不会的单词记下来,当然他的书后面都附上单词表的,但还是把阅读里不会的单词用记号笔标出来。毕竟读了文章,也做了题,会对单词更熟悉的。这个过程里,你会潜移默化的对单词产生认同感,尤其是遇到重复的单词会发现宝藏一样开心,嘿嘿。这个练习坚持下来,会积累很多单词。然后我再去过一遍红宝书,发现大部分单词都很眼熟了。然后我走了真题背单词的路。方法还是一样的,最后把01年的阅读单词到现在都总结一下,认真抄写,认真背,你会有自己的单词库,再去翻看红宝书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多单词真的一下子都记得了。当然自己的单词库也要不断更新维护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电子信息科学专业基础是一门涵盖广泛且深度颇深的课程,它涉及到电路理论、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多个领域。在复习时,我将这些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整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对电路理论,理解并熟练运用基尔霍夫定律和诺顿/肖特基等效模型至关重要。掌握傅立叶变换在解决交流电路问题中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建议凭做大量的习题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电磁场理论部分,麦克斯韦方程组是核心,需深入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能灵活运用。静电场、稳恒磁场和动态电场的理解和计算也不能忽视。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凭画图和实物模型帮助理解。
信号与系统的学习,主要在于理解系统的线性时不变性质和频率响应特性,以及拉普拉斯变换的应用。对信号的分析,我推荐使用MATLAB进行模拟,这样既能直观理解,也能提高计算能力。
数字信号处理是现代通信的基础,离散时间信号的采样定理、Z变换和数字滤波器设计等内容需重点掌握。这部分理论性强,需结合实际应用进行理解。
学习过程中,我一直坚持“理解为主,记忆为辅”的原则,尽量从原理出发去理解每一个概念,不是死记硬背。定期的自我检测和总结也非常重要,我会每周进行一次模拟测试,找出自有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