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与化工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政治复习,实际上有很多策略可选。有些人认为九月份开始准备已经足够,但我认为这取决于个人情况。如果你在本科学习期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简称“毛中特”)等科目掌握良好(关键是理解),而且你对这类课程并不反感,那么你可以考虑等到新一年的大纲解析发布(大约在九月中旬)后开始复习政治。然而,如果你的政治基础知识薄弱,我推荐你在九月之前至少深入理解马原部分,因为它较为抽象复杂,侧重于理解,并且大纲变动不大,提前准备可以为后续阶段留出更多应变余地。毕竟,政治学科还包括毛中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时事政治等多个模块。
政治经济学部分可能难以通过具象化的手段去解释,这部分内容务必确保真正理解,而不是敷衍了事。马原科目的试题主要考察理解能力,期待碰到原题是不太现实的。毛中特的学习与时事紧密相关,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每年都会有相应调整,所以最好在九月以后着手准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老师们通常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讲述历史事件,关键是要理清时间线索,因为考试题目常常涉及多个历史时期,比如重要的会议、著述,以及不同阶段的土地改革政策等,这些都是需要重点记忆的内容。越是感觉混乱困难的地方,就越值得投入精力,因为这些往往是考试的重点,最终会影响你的得分差异。
考研数学方面:
我是从三月份到四月底专攻高数课本,课后习题很重要,把例题和课后习题做好后高数基础就算不错了,当时我没重视课后习题也导致后来练习真题的时候屡屡碰壁。高数资料我用的是李永乐的全书的高数部分,线代和概率论没看教材,直接买的李永乐的线代讲义和王式安的概率讲义,效果还不错。概率论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有点难度(大二的概率课没有认真听)但如果学进去了就觉得是最简单的部分,之前看了张宇的概率论,感觉干货很少搞不明白,把上面介绍的资料做了三遍之后(买全书的时候附赠了一本配套练习我也做了一遍,这个不做也行)就到了十月底中,从十月中到十二月初专攻真题,我做了将近20年的真题,最好每天一套,看着时间做,一定要训练做题速度,把不会的或者不确定的标出来,最后对照答案批改得出分数,并把不会的题目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对照着之前的资料再复习一遍,所有的真题做完一遍之后然后再做第二遍。注意留着近两年的真题在考试前几天练手,12月之后最好再把之前的基础部分的定义笔记啥的重新记一下,有能力的可以做模拟题,我用的是张宇的最后四套卷,这个难度挺大的。另外,我也买了660题,里面全是选择和填空,但是做了一点儿觉得太难就放弃了,因为实在是没时间,建议11月份之前有时间的同学可以做一下,对选择填空帮助很大。着重强调一遍,一定要打好基础,别急着做真题,大纲上要求的知识点必须必须全掌握了,千万别漏掉任何一个,哪怕你觉得不可能考的,这是血的教训。
考研英语方面:
阅读习惯举足轻重,我通常在每日三餐之后,选择在校园内沉浸于书籍之中,诵读词汇,默念作文,研读各类篇章,无一不可读。但我有所规划,早晨专注于词汇,午后则是复习笔记,夜晚则用来精读作文。将需阅读和记忆的内容划分清晰,并为每个时段制定明确的计划。当然,形成习惯才是关键,同时,饭后漫步也有助于消化,保持愉悦的心情。当这种习惯真正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你会感觉到自己的时间仿佛比他人更为充裕,记住的知识点也如泉涌般丰富,这无疑会大大提升你的自信心。
考研专业课方面:
高分子化学主要关注的是高分子的合成过程,包括链增长反应、终止反应、链转移反应等基本概念。在这里,理解每种反应机理并能熟练运用是关键。例如,自由基聚合中的链转移反应如何影响分子量分布,阴离子聚合为何能得到高分子量的聚合物等。掌握各种引发剂的工作原理和适用条件,如过硫酸盐、偶氮类化合物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高分子物理部分则涉及到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需深入理解高分子的链构象、结晶性、取向以及玻璃化转变、熔融等热力学行为。对橡胶态和玻璃态的转变,需理解其背后的统计力学原理。高分子溶液的行为,如Flory-Huggins理论,以及高分子的机械性能,如弹性模量、断裂强度等,都是重要考点。
学习这两部分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阅读经典的教科书,如“高分子科学:原理、方法和应用”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凭做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际的聚合反应和高分子材料的性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也很关键,比如设计合成特定性质的高分子,或者解释实验中遇到的现象。
在复习过程中,我会建议多做历年试题,因这些题目往往涵盖了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整理知识框架,制作思维导图,帮助记忆和理解复杂的概念关系。定期自我检测,找出知识盲点,并及时补充,这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