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啊,比较伤心,做的时候策略错了,只考了64.考试前做了几套真题,发现多选题全选的一般只有三四个,可考试时发现自己选了七八个,不自信,又改了,就悲剧了,其实都选对了的。简答题吧,就是要背他们押题的人的题目咯,别迷信一家,都看看。我就过了两遍大纲,一遍1000题,然后看押题。粗粗的复习的了,之前还以为只有50分呢,想不到结果比预想中好,也算知足了吧。简答一定要多写啊,分点论述啊。考试的时候也是发现自己手都写软了,发现旁边的人就几行字在那里,早早地歇笔了……不要学那个样子,你不能保证你写两行就是标准答案,不然老师想给你放水都找不到借口了……切记切记。字写工整点。
考研数学方面:
从三月至四月末,我集中精力研读高数教材,其中课后习题的作用不容忽视。只有彻底理解和完成例题及课后习题,才能确保扎实的高数基础。我当时忽视了这一点,在后期实践真题时遭遇了不少困难。我选用的是李永乐全书中的高数章节,而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则未看教材。起初,概率论对我来说有些挑战(由于大二时未曾专心学习),但一旦深入进去,发现其实最为简单。这些资料我重复研究了三次,还额外完成了一本随书附带的练习册(若时间紧张,这一步可省略)。进入十月中旬,直至十二月初,我专注于历年真题,大约完成了二十年的试题,每日一练,严格控制时间以提升解题速度。遇到难题或不确定的答案要做标记,然后对照答案评分,接着回顾相关知识点,整个过程至少重复一次。留出最近两年的真题在考前短暂练习。十二月后,重温基础知识的笔记是必要的。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模拟题,我选择了张宇的最后四套卷,难度较高。我还购买了660题,专门针对选择题和填空题,但由于难度较大且时间紧迫,只做了一部分,推荐十一月前有充裕时间的同学去做,这对提高选择填空题的解答能力很有帮助。再次强调,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切勿急于求成地做真题,大纲要求的所有知识点都需全面掌握,无论看似多么不重要,这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深刻的体验。
考研英语方面:
我承认,我的英语水平相当有限,因此在四五月份期间,我平均每天投入约7小时来学习英语。到了五月底,我已经完成了第一轮词汇的记忆,并且熟记了2001年前的所有阅读理解真题。这个阶段结束后,我对英语的理解仿佛看到了一丝曙光。每日坚持背单词是必须的,我自认为英语基础薄弱,四级考试的通过简直是幸运女神的恩赐,而考研英语与四六级的关系并不大。初期,我主要专注于翻译,通过解析复杂的句子来掌握语法规则。我从五月份开始接触真题,但选择了从1994年开始,先从较为简单的部分入手,因为我需要打牢基础。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英语还不错,可以从2000年后开始做。我总共大约重做了五遍真题,不过我不打算详细说明每个阶段的具体时间安排,这取决于个人情况。直到九月之前,我确保每天至少花费5到6小时在英语上。重点不在于刷题次数,而是理解和掌握每一个题目。作文练习至关重要,务必亲自动笔。可以借鉴模板,但别生搬硬套,要学会灵活应用。后期的自我模拟考试极其关键,它能让你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我个人觉得黄皮书和陈正康的英语教材非常适合我。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与化工基础中的化学部分,主要是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元素周期表、化合物的结构和反应机制,以及各类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是关键。对这部分,我建议多做实验,凭实践加深理论理解。定期复习,构建清晰的化学反应网络图,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物理部分主要涉及热力学、动力学和电磁学等。掌握热力学三大定律,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动力学过程,以及电场、磁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这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这里的学习策略是多做习题,凭解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运用到实际的材料问题中去。
再者,材料科学部分则包括晶体结构、相变、腐蚀与防护等内容。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凭控制工艺参数影响材料的相变,这些都是材料科学的核心。这部分需结合实例进行学习,如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各种材料的实际应用和研究进展。
化工基础涉及到的是材料的制备和加工工艺。理解并掌握不同类型的合成方法,如溶液法、溶胶-凝胶法等,以及材料的烧结、成型等过程,这对未来的设计和研发工作至关重要。这部分需结合实验室操作,亲自动手去做,更好地理解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