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的学习宜早不宜迟,但也别拖延到太晚。我当初因为起步太晚,没能熟练掌握选择题策略,结果政治分数不尽人意,只是刚刚过了分数线。理想的启动时间是暑期,这时可以开始做肖秀荣的一千题,通过反复操练,最好能多刷几次,以熟悉基本概念和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到了后期,你需要专注于记忆大题并梳理答题模式,徐涛的小黄书是个不错的选择,它教你如何答题,而不只是提供20道题目。此外,肖四是必背的,如果有更多时间,肖八也值得投入。其他的预测卷则不必浪费时间,你会发现,肖秀荣在政治领域的权威无可匹敌,他的资料足以信赖。选择题是关键,因为最后大部分人的大题得分相差无几,字迹潦草会吃大亏(我深有体会,正在努力改善书写)。所以,你的分数差异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上。
考研数学方面:
我对数学的理解稍显不足,它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起步阶段、提升阶段和最后的决战阶段。因为长时间没接触,我遗忘了部分高中数学知识,所以我选择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开始复习。对于那些基础知识稳固的同学,我建议你们可以直接挑战难题!我当初由于基础薄弱,遇到困难时便回归教材,这样我才逐渐理解了许多概念。我习惯使用不同颜色的标记笔区分错题、迷惑题和关键题,以便下次重做时心中有数。在强化阶段,我把高分题至少过了四遍,我个人认为题目的质量远比数量更重要,只要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就能事半功倍。接着,在巩固和冲刺阶段,我会专注于历年真题,这些试题必须认真对待,错误的地方要反复练习,因为真题的指导意义超越任何辅导材料和模拟题。
考研英语方面:
暑假前夕,我曾尝试过背诵词汇,使用的是绿色封面的书籍,每天设定目标为两章节,大约花费半小时。然而,我发现效果不佳,这些单词记忆总是难以持久。我通常在结束专业课程学习后挤出时间来背单词,往往无法按时完成。假期中,由于在家复习,我发现看书相当困难,于是背单词成了最轻松的任务。我严谨地按照每天400个单词的标准去背诵,偶尔会中断。就这样,我在8月1日顺利完成了考研所有单词的记忆,虽然表面上只过了一遍,但由于反复练习,实际上可能已背诵了四五遍之多。接下来,我开始做张剑出版的黄皮书基础版。当词汇量足够时,阅读文章便显得游刃有余。不过,后来意识到基础版对我来说略显冗长,但我已经做了很多了。于是转向珍藏版,每天坚持做两三篇。令我惊讶的是,这两本书包含了1994年至2013年的真题!我竟然以这种方式消耗了宝贵的真题资源,几乎快要全部做完,真是浪费!对此我深感后悔,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像我这样吧,明明目录上已经明确标注了。于是我果断放弃了真题,转而选择150篇作为练习材料。我计划每天完成四篇文章,但始终未能如愿,通常晚上草草地做两篇,错误率还很高。这150篇与真题的感觉不同,题目设置偏颇!因此,我要提醒学弟学妹们,150篇可做可不做,如果时间紧张,建议不要做,确实质量欠佳。就这么拖延着,时间已经进入了九月份,你们可以想象我的进度有多么缓慢。那时,我对完形填空一无所知,对于阅读后的新题型究竟是填充句子还是排序,以及作文部分,我都还没开始准备。
考研专业课方面:
软件工程是一个涵盖广泛的学科,它包括了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从需求分析到设计,再到编码、测试和维护。在复习这个科目时,我对每个阶段的关键概念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理解。例如,需求工程中的用户访谈技巧,系统设计中的模块化和面向对象设计原则,以及编程中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这些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是凭考试的第一步。
软件项目管理是考试的另一大重点。了解并能灵活运用敏捷开发、瀑布模型等不同的项目管理方法,以及如何进行风险管理、质量管理、时间管理和成本估算,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点。我还特别关注了软件配置管理和版本控制工具如Git的使用,这些都是实际工作中常用且考试常考的内容。
再者,软件质量保证和测试也是重要的考察方向。理解和应用黑盒测试、白盒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等各种测试策略,以及缺陷管理和测试报告编写,这些都是需熟练掌握的技能。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结合实践非常重要。除了看书和做笔记,我还尝试自己设计小型软件项目,模拟整个软件生命周期,这样既能巩固知识,也能提升实战能力。利用在线资源,如LeetCode、GitHub等,提高编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定期做模拟题和历年真题,帮助适应考试的节奏和难度。
保持好的学习习惯和心态同样重要。定时复习,避免临时抱佛脚,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自有的努力会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