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软件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从一开始就感到独自背诵政治缺乏明确目标,于是我自己购买了教育部门出版的《大纲解析》。初次阅读时,配合老师的课程,我大约一两天读完马原和毛中特的一章,尤其是毛中特的五到七章,这部分我花了超过一周的时间,期间专心摘录关键知识点,进度确实较慢,每天投入近三小时在政治学习上。每看完一章,我会完成对应的肖秀荣1000题选择题作为巩固。
接下来,我转向史纲和思修的学习。史纲用了大约三四天时间,而思修则在专心致志的一天内完成。这两部分我没有做笔记,而是直接在书中标记重要内容,因为主要的难点和重点集中在前面两个部分,史纲和思修相对较简单。补充一点,书中的第五部分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必要阅读。第一轮复习时,我不涉及大题的准备,因此忽略了练习册上的简答题。
到了第二轮复习,效率明显提高,我对照笔记,关注书中的标注,继续练习选择题,每天花费约两个小时。此时,我们仍未开始准备大题。这时,我购入了肖秀荣的《命题人讲真题》,发现它对提升选择题能力非常有帮助。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基础是很重要的,但适当的有难度的练习也是必要的。我的教训就是低估了考研数学的难度,再加上基础不是足够扎实,初试时差点哭晕在考场……等把基础的部分掌握之后,一定要不断练习,题海战术虽不太靠谱,但是数学确实要不断的练习才能做到熟练,做题时才能有思路,我就是当时畏惧了模拟题的高难度,觉得肯定不会考太难的,结果在考场上就傻眼了,以至于最后数学成绩刚刚爬上三位数,和别人拉开了差距。所以,扎实的基础+足够的练习,才能在最后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阅读训练始于暑期,每日坚持两篇,使用的资料是张剑的标志性黄皮书。在完成黄皮书后,我紧接着进入了真题演练阶段,反复练习了2003年至2018年的所有真题,摸索出了最适应个人的解题策略,这一步对我来说非常关键。对于写作部分,我在十一月中旬启动,初期主要熟记王江涛推荐的十篇高分真题范文。进入十二月,我每天都会挑一个主题亲自动笔,起初的尝试极其艰难,尤其是头两篇,但到了第四篇左右,我仿佛茅塞顿开,之前背诵的文章在我脑海中灵活交织,我能自如地变换句型。在实际考试中,我没有依赖任何模板,却能流畅地挥洒文字,一气呵成。正是这个环节,让我的英语总分得到了些许提升。所以说,关键在于:动手写作文,不断地写作文,模拟真实考场情境去写作文。
考研专业课方面:
这个科目涵盖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重要性,但它们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的全貌至关重要。
对数据结构,理解并熟练运用各种数据结构(如数组、链表、树、图等)是基础,算法设计和分析能力则是提升分数的关键。我建议使用LeetCode或者HackerRank这样的平台进行实战练习,凭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理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则需深入理解计算机硬件的工作原理,特别是CPU、内存、I/O设备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计算机组成原理》这本书是很好的参考资料,配合仿真软件如MIPS或SPIM进行实践操作,更好地理解指令系统和流水线。
操作系统这部分,重点关注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和文件系统。理解操作系统的并发控制、资源调度和虚拟存储机制是核心。凭阅读《现代操作系统》并完成相关习题,有效巩固这部分知识。
是计算机网络,要掌握TCP/IP五层模型,尤其是应用层、传输层和网络层的协议。《计算机网络》这本书的详细解释和实例分析非常有助于理解复杂的网络通信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我一直坚持做笔记和思维导图,这样不仅帮助记忆,也有利于梳理知识体系。定期模拟测试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帮助适应考试节奏,找出知识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