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政策研究通常在九月大纲发布后启动,关键在于后期冲刺。总体而言,政治是最具成本效益的一门科目,只要认真备考,往往能达到分数线。特别是主观题,评分近乎按答题范围来定。主要参考资料有:肖八、肖四、肖老的时事政治,基本上跟随肖老的步伐即可。到了后期,当你对专业课的背诵感到厌倦时,做做选择题真是提神醒脑的好方法,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可以清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对于《风中劲草》,我建议只使用其知识背诵版,对照书中的重要知识点,在大纲解析上做好标记。我不推崇配套练习题,因为题目数量庞大,重点不明确,做多了容易消磨耐心,而且有些题目已经过时,不再是考试的重点。
考研英语方面:
从大三下学期末起,我每天都会浏览红宝书的两单元,暑期期间则稍微接触了一些150篇练习,实际上我的暑假几乎没有专门复习。真正集中精力是在大四上学期,那时的重点是掌握语法规则、破解复杂句子以及学习阅读理解的策略。对于词汇,我大约重复学习了三四轮,每天早晨抽出半小时来过两单元。我倾向于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记忆单词,不喜欢机械地抄写和背诵同一词数十次,而是倾向于每天看几个单元,持续不断地看,不给自己太大压力要求当天必须记住,但通常经过三四轮的重复,单词就能自然而然地记牢。到了最后一个月,我便停止了这个习惯,因为词汇量是阅读能力的地基。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中国通史的理解并不仅仅是记忆历史事件的时间线,是要深入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文化发展以及政策演变。在这个过程中,阅读经典的历史教材如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等是非常必要的。这些书籍提供了全面的历史框架,帮助构建起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大局观。
注重细节,尤其是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的推恩令,唐宋变革,明清的海禁政策等,这些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需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了解并重要历史人物,如孔子、秦始皇、唐太宗等,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常考点。
再者,理解历史的连续性和变迁性。历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个时期的特色都是前一时期的延续和发展。比如,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从周朝的分封制到秦朝的郡县制,再到元明清的行省制度,都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解读历史,这是考研中的一大难点也是亮点。比如,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历史进步,如何分析阶级斗争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等。
做笔记和复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整理出自有的历史时间线,用思维导图将复杂的关系可视化,帮助记忆。定期回顾,不断巩固,是保证知识深入理解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