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是在10月1号准时开始复习的,政治红宝书先看了一遍,题没做。看完一遍后,拿2000题开始做,做完一节对答案,不对的做个记号(注明一下:肖秀荣的2000题答案就在题目下端,有利有弊,我建议在做第一遍时拿一个纸片挡着,错的好好看看注解。最终冲刺时已经没有时间每道题都研究了,只能靠印象了)。到了12月份我发现又忘的差不多了,我又看了一遍红宝书,复习了一遍2000题,就基本到考试了。
考研数学方面:
在我看来,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可以这样安排:首先,你可以浏览教科书以掌握基本概念,同时努力将知识连贯起来。很多同学推荐观看张宇的视频教程,据说既趣味性十足又易于理解,如果觉得课本难以消化,不妨试试看。首次通读课本时,务必尝试解决一些基础习题。接下来,进入第二阶段,开始攻克《数学全书》。即使初遇难题感到困惑也不必慌张,因为这很正常。关键在于理解和记录你不明白的部分。这一阶段,建议利用随书附赠的分级测评题进行同步练习,每学完一节就做相应的测验题,我发现这种方法挺有帮助。不过,分级测试题量较大,你可以按自身时间和能力来选择完成数量。第二遍研读《数学全书》时,你会发现自己进步明显,耗时较短,并可接着完成之前未做的分级测评题。经过这两轮,《数学全书》中的基础知识和解题策略你应该大致掌握了。此时,你需要通过大量做题来巩固,例如《660题》或张宇的《1000题》,不断重复训练,培养解题直觉。大约在十月尾至十一月初,开始做历年真题。张宇建议做30年的真题,但我觉得最近20年的就足够了。做真题时,尽量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第一次不必严格限时,关键是确保每个问题、每个知识点和解题技巧都彻底理解。第二次做真题的目标是力求满分,且要在2小时内完成。真题完成后,可以挑选一些预测卷进行练习,如李永乐的《6+2》、张宇的最后四套卷或合肥工大的试卷,不必全部做完,选做几套即可,难度较高是常态。最后,在考试前一周,挑两套李永乐《6+2》中历年真题混合编制的试卷,严格依照考试时间来完成。
考研英语方面:
许多人可能低估了完形填空的重要性,认为其效益不高,投入大量时间后,最终得分可能并不理想,毕竟它有20个空格却只占10分。然而,实际上完形填空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年来的答案分布相对均衡,而且解答时也有不少策略。通常建议首先自行阅读一遍,将能确定的选项填入,较为明显的通常是连词部分,只要理清前后语句的逻辑关系就能作答;接着进行第二次阅读,尽快选出更多答案,对于难度较大的空格,快速判断可能较困难;最后,对于仍然犹豫不决的部分,可以根据已选择最少的选项进行猜测。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论力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理解和掌握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至关重要。它主要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包括静力学、动力学和流体力学等部分。静力学部分,理解力的平衡条件和约束力的概念是基础,要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结构分析或机器设计。对力矩和转动惯量的理解也非常重要,这是动态问题的基础。
进入动力学的学习,牛顿三定律是核心,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应用。振动问题和碰撞问题也是常考点,尤其是简谐振动、阻尼振动和非线性振动的理解与计算。动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也需重点掌握。
再者,流体力学部分,主要涉及流体静压强、流体流动和伯努利方程等内容。这部分理论性强,抽象度高,需凭大量实例来加深理解。特别是流体静止和流动状态下的压力分布,以及伯努利定理的应用,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解和实践同样重要。理论力学不是死记硬背的学科,是需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我建议多做习题,凭解题来巩固理论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自己设计一些物理模型,模拟实际问题,这将有助于深化理解。
定期复习也很关键。我会每周抽出一天时间,回顾上周所学,梳理知识点,形成自有的知识网络。参加讨论小组或者找同学一起探讨问题,既能检验自我理解,又能从他人的角度获得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