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财政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这门学科,若能专注学习,短期内分数提升是完全可能的。当初我起步较迟,于是采取了浏览一章“风中劲草”搭配一章“1000题”选择的方式,但并不推荐这样的做法。如果时间允许,还是推荐深入阅读红宝书。完成第一轮后,就要深入理解每个主题的核心概念,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近现代史和思想道德修养。每个部分的复习策略各异,如近现代史需关注时间线,而马克思主义则重在理论基础,具体情况需要灵活应对。到了后期冲刺时,多做些模拟试题,如肖秀荣、任汝芬、蒋中挺等人的题目。通过大量练习,你可以感知到当年的考试重点,同时整理并巩固你的知识盲区,记笔记是个好习惯。大约在考前20天左右,许多人开始背诵肖四、20天等预测卷。但我建议不要将全部注意力集中于此,确保基础知识牢固的同时,仔细回顾各部分可能出现的考点,确保万无一失。
考研数学方面:
开始时以教材为主,一星期一章,个别章节量大安排两星期。主要是先看教材本科教材或者同济、浙大的皆可(但要以考纲为前提),挑一些教材课后习题来做。另外是李永乐的《复习全书》,争取搞懂每一道题。这一个过程是比较痛苦的,很多题目是似懂非懂,因此需要在比较模糊的地方做标记,下一轮复习的时候要在这些地方多花功夫。
考研英语方面:
复习英语的核心任务聚焦于阅读理解,四篇冗长的篇章接踵而至,初次尝试考研英语阅读的感觉犹如过山车般刺激。庆幸的是,考研英语只考察读写,不涉及听和说,而这读写部分确实有规律可循。首要挑战便是这四篇大阅读。我在准备时采纳了他们的建议,采用深入研读策略,深入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完成一篇阅读后核对答案,标记所有陌生词汇,查阅字典,解析选项,并全文翻译。我当时的做法是将生词和复杂句子摘录到笔记本上,背诵单词并逐一剖析长难句的语法。起初,完成一篇文章需要耗费两小时,主要是因为我遇到太多不认识的词汇。这之后,我会全文翻译并分析每个选项,02年以前的文章包含5篇文章,每篇4个问题;02年后则改为4篇文章,每篇5个问题。我会详细研究这20个选项,理解正确答案为何正确,错误答案又错在哪里。阅读对我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把每一个步骤都记录在两个厚厚的笔记本里,尽管这种方法显得有些笨拙,毕竟我已经提到,我的英语能力和整体学习水平都不算高。然而,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阅读能力显著提升,最初的连续错误8到9个题目,到最后基本能控制在5个以内,陌生词汇也逐渐减少。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有效但却耗时耗力的方法。我处理翻译练习时通常也会重复三次。第一次,先浏览题目,大致了解内容。第二次,按照常规顺序答题,遇到难题暂时空着。第三次,结合前后文来推测单词含义和句子意义,将自己的理解放入具体情境中检验是否合理。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综合基础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决策者,如消费者和企业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最佳选,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个经济体的运行,包括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大问题。这两部分都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解能力。
对微观经济学,掌握供求模型、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以及市场均衡等基本概念至关重要。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效用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以及理解垄断、寡头等非完全竞争市场的特性,是得分的关键。
宏观经济学的学习,需理解和掌握国民收入核算、IS-LM模型、AD-AS模型、菲利普斯曲线等核心理论。尤其要深入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影响,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和通货膨胀。
在学习过程中,我建议大家多做笔记,构建自有的知识框架。每个概念、模型都要尝试用自有的话解释,这有助于深化理解和记忆。定期回顾和复习,防止遗忘。
对计算题,一定要多练习,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很多题目都会涉及到弹性理论、边际分析等,这些都是需凭大量练习来熟练掌握的。
阅读英文原版教材或者文献也是很好的提升方式,不仅提高英语水平,还能帮助你理解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宽视野。
我强调的是,理解比记忆更重要。经济学是一个逻辑严谨的学科,理解了原理,很多问题自然就能迎刃解。所以,不要死记硬背,是要深入思考,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这样既能增强兴趣,也能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