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选择题在政治科目中的关键性不言而喻。起初,我依赖考试大纲,但很快意识到这种方法并不实际。大纲涵盖的信息过于繁杂且缺乏明显的重点,实际上,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仔细钻研每一个细节,更不用说详尽阅读“风中劲草”了。所以,尽可能多地研读“风中劲草”是明智之举,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部分内容最多,也最为重要,值得反复阅读。接下来,做一遍1000题,这已成为大多数人的标准做法。
考研数学方面:
从十一月中旬直至初试,我会在暑假结束后启动真题练习。我认为无需追溯至30年前的试题,近15年的题目足以应对。我选择的是李王版本的真题权威解析,它的编排很实用,前面是以完整试卷的形式,后面则是按章节归纳历年试题,我个人非常推荐。我的策略是首先整套地做,严格计时以模仿真实的考试环境,每次完成后计算得分,并整理错误。接着继续下一套。如此连续几周完成所有真题,你将明显感受到进步。然后再按章节逐一攻克,找出知识盲点,标记错误。到了第三次,你可以专注于之前标记的错题,确保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无误。
考研英语方面:
大二上考过六级之后,已经有四年多没碰过英语了,状态全无。幸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真心不爱背单词,背得没有忘得多,积极性必然会被打击到,所以我用一周内的零碎时间简单背了一遍张剑黄皮书的单词薄本之后就再也没背过单词(并没有记住)。事实证明,考前查的各种经验贴上几乎都会写的什么单词要一直背、每天背,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较重要,而我的方法很简单——研究且只研究真题,不过一定要足够细致。买了两套张剑黄皮书(1997-2004年,2010-2017年英语的两套真题,前者打基础,后者练技术),刚开始做题特别挫败,觉得文章似懂非懂,做题五道至少错三道。之后我把1997-2004年、2010-2017年英语的真题文章都重新排版整理成了一堆word文档,每行文章之间空出两行富裕,然后全部打印出来,按年份用曲别针装订好。之后先做题、对答案,然后拿出对应年份的真题文章A4纸,对照着张剑黄皮书上的段落翻译以及重点单词释义,仔细研究每篇文章中的每一句话。用红笔标出不认识或不确定的单词意思,用蓝黑色的水笔翻译每一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英译中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理解文章、提高语感、练习翻译(英语的翻译完全不用练,翻译完所有年份的文章之后翻译模块666)。这个过程刚开始会有点小痛苦,毕竟文章虽然不长,但每年也有六篇文章要翻译呢(阅读4+新题型1+翻译1)。
考研专业课方面:
环境科学与工程原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涵盖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在准备这门课时,你需对这些基础学科有扎实的理解。环境化学主要涉及污染物的化学性质、转化过程以及环境影响,这是理解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环境生物学则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微生物在环境净化中的角色;环境工程学则更偏重于技术应用,如污水处理、废物处理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建议先从课本入手,逐章阅读并做好笔记,尤其是那些关键的概念和理论,如环境质量标准、生态系统服务、环境容量等。结合案例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有助于加深理解。例如,你研究某个具体的污染事件,理解其发生机理,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个问题。
做题和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凭历年真题或模拟试题,你了解考试的题型和难度,锻炼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对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题和分析题较多,所以一定要熟悉公式的运用,并能灵活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有机会,参与一些实验或者实地考察,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环境工程的实际操作。
再者,持续关注环境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和技术动态也非常重要。这不仅拓宽视野,也有助于你在答题时展示出对学科前沿的关注和理解。凭阅读学术期刊、参加研讨会或者关注相关媒体平台来获取信息。
团队学习和讨论也是非常有益的方式。与同学一起探讨难题,分享学习心得,激发新的思考,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