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木工程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3月份就开始准备了。每年政治的毛中特部分会变动很大,但是另外3本书的变化就很小了。因此从3月开始到9月之前,我按照马原—近代史—思修—毛中特的顺序进行学习,我还做了阮老师的1000题和近10年研考政治真题的选择题部分。做完选择题,我会认真的对答案,并且在旁边批注自己之前并没有注意到的知识点。基本上在8月份中旬的时候政治的1000题、10年真题的选择部分,以及大部分的强化阶段课程我都已经完成了。在距9月开学的还剩半个月时间里,所有选择题里面批注的曾经疏忽的知识点以及上课中遇到的难点我都重新抄写在一个笔记本上,并且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次序,方便自己后来的记忆。在这个阶段,政治我是没有背诵的,只理解了考点。
考研数学方面:
推荐在9月之前完整地过两遍教材,但这并不仅仅是机械地海量做题。每完成一个单元的习题后,最好能系统地梳理关键考点,如果条件允许,建立个人的纠错本也是个好方法。我在备考数学时就使用了纠错本,通过分析错误原因和题目考察的知识点,以确保日后遇到类似问题不再重蹈覆辙。做题的质量至关重要!我个人在复习线性代数时,跳过了教材,直接采用李永乐老师的线代专项书籍,它对知识点的解释十分详尽。后期我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几套真题上,只做了少量模拟题,结果今年考试难度大幅提升,我的数学成绩最终只有118分,创下了历史最低。所以我想提醒大家,在巩固基础题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那些难题!660题、张宇的18讲以及模拟试卷都需要我们严肃对待,全力以赴!
考研英语方面:
每日坚持浏览词汇,让它们在眼前频繁出现,时间一久,记忆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我偏爱那种无序精选的单词列表,它精简而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我的词汇书籍通常来自于购买真题套组的赠品,一本包含了考研必备的2000个词汇,另一本则是汇集了历年试题中出现的陌生词汇(按高频、低频和未出现频率分类)。我习惯每天投入一至两小时来背诵,并尝试联想拓展,例如,我会将学过的同义词和相似拼写的词整理在一起,这样一来,每次遇到某个词时,也能同时回顾其他相关的词汇。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土力学的核心在于理解和应用土壤的基本性质。这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如颗粒大小、形状、密度等,以及化学性质如酸碱度、含水量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理解土壤行为的关键。我会建议大家凭实验和实地考察来深化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和强度理论是土力学的重点。需理解剪切强度、孔隙压力、有效应力等概念,以及如何运用莫尔-库仑破坏准则进行土体稳定性分析。这部分知识需大量的计算练习,建议多做题,尤其是实际案例的分析,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再者,土的动力学特性也是考试的重点。例如地震荷载下的土体反应,场地效应,土的液化现象等,都需深入理解并能进行相关计算。对这部分,除了理论学习,观看相关的实验视频也能帮助直观地理解复杂的动态过程。
边坡稳定性分析和地基处理也是考试的重要部分。需熟练掌握各种边坡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如瑞典条分法、圆弧滑动面法等,了解不同地基处理技术及其适用性,比如深层搅拌法、强夯法等。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和实践相结合是最好的策略。除了课堂上的讲解,自我阅读和讨论同样重要。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参加学术讨论,或者参与模拟实验,都能加深理解和记忆。定期做题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对应对考试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