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电子信息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是从七月份开始的,刚开始的时候是肖大大的精讲精练(有些不好理解的章节我是跟着老师听课的,还比较好懂),看书的时候自己做框架,理结构,然后看一章呢对应着做一章的1000题,这样看完一遍书呢也就做完了一遍题。第二遍呢我就开始刷题了,直接做1000题,然后把错题用彩笔在精讲精练上标出来。第三遍呢,只是换一根彩笔,其他步骤同上。这样的话精讲精练上就有三种颜色的笔记,最后没时间的时候只看自己错过,不会的知识点就好了。1000题做差不多了,肖八也就该出来了,选择题要刷好几遍,掌握一下出题大方向,大题的话肖八可以不背的,多看看有个印象就行了。肖八差不多完了,肖四也就出来了,肖四那就都得掌握了,选择题大题都记得透透的就好啦。当然,如果你学有余力的话,风中劲草啊,蒋五啊,米鹏三套卷啊都可以参合着看看。除了精讲精练,肖四,肖八,还要买一下十一月份出的那些小本本,形势与政策啊实时热点呀也会考到的。
考研数学方面:
我深信数学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因为它始终遵循基本原理,不论题目如何变化多端。因此,在正式进入全面复习之前,我仔细研读了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教材,完成了几乎所有的课后习题,并且我还攻克了一本大一购买的高等数学辅导书中的所有题目。同时,我记录了关键概念,特别是那些巧妙的积分和微分计算实例。我还对诸如三角函数积分等特定主题进行了归纳整理。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九月下旬,那时我对全书的题目已经有大约80%的把握。
到了十月底,我开始接触历年真题。我认为真题最具权威性,于是购买了数一、数二、数三的所有真题集。我每天早上设定两个半小时来专心做题,严格控制时间并在结束后给自己评分,分析错误的原因,同时将模糊的知识点记录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这样一来,我的整个上午几乎都专注于数学。我这样重复练习了两遍,后来由于时间紧迫,便改为每三个小时完成两份试卷。
起初,我在做真题时得分不高,且经常超时,但随着不断巩固和自我发现不足,我的效率逐渐提高。真题完成后,我开始做模拟试题,直到考前三天才停止。在这最后的三天里,我重新梳理了我的笔记。由于数学考试总是在上午举行,所以我始终坚持在上午进行数学学习。
考研英语方面:
总结一下,我的英语复习过程,大概是看辅导书+自己做笔记+识记这几方面组成,前期的英语用时比重可以多一点。而专业课背诵和政治复习开始后,没有那么多时间看英语,则需要自己挤出碎片时间高效复习。作文,这个不用急,考前会有各种模版,而你要做的就是自己总结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模版。一个图表的、一个图画的、一个利弊的、一个对比的,个人觉得足够了,而且近年来图画题很热,要关注。小作文基本靠基本功,单词量上去了,你写多少都不是事,想要背模版,个人觉得不是很现实。我考前看了十几个模版,但是没有一个有用,所以全靠自己。
考研专业课方面:
要明白,“普通物理”是物理学的基础,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等多个领域。这门课程要求对基本物理概念有深入的理解,并能灵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关键。我建议大家从最基础的课本开始,比如费曼的《物理学讲义》,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阐述了物理的基本原理。
在力学部分,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至关重要,理解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也是必不可少的。热学要重视统计物理的概念,如分子运动论和热力学四大定律。电磁学部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运用以及电场、磁场的性质需熟练掌握。光学部分则需理解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了解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原子物理中的量子力学基础,如波函数、薛定谔方程和能级结构,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学习物理,理论与实验并重。理论学习之余,尝试做一些经典实验题,凭实践加深理解。例如,凭模拟实验来理解光的双缝干涉,或者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做历年真题和模拟试题也能帮助你熟悉考试形式,提高解题速度。
讨论和交流也是提升的重要方式。参加一些学术论坛或研究小组,与他人共同探讨难题,分享解题思路。这样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