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在8月之前,尽量不要投入过多时间,主要是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近现代史等内容。进入9月后,应开始全面深入的学习,此时需依据大纲进行,同时要做1000题的练习,我重复做了大约三到四次,对正确率感到较为满意。当八套卷发布时,可以用来做模拟测试,评估自己在选择题上的得分能力,并找出知识盲点。此外,其分析题也可用作参考,以掌握答题策略。到了12月初左右,四套卷出台时,需要严肃对待模拟试题,尤其要把分析题全部背熟。
考研数学方面:
我每日投入两小时钻研英语,三个小时专注专业课程,其余时间几乎都用来学习数学。即使完整阅读了教材,仍感理解不足,于是便反复研读,尤其重视之前忽视的书中定义和定理,后来在解题中才意识到它们的关键性。接着,我深入实践(而不仅仅是浏览)高等数学十八讲,遇到困惑的部分会做好标记。十月初,我完成了复习全书的第一轮,那时不少同学已开始刷历年真题,我心中虽有些焦虑,但我坚信第一次详尽地做全书是高效的。有的人可能翻阅了全书多次,却成效甚微,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是看,而非真正去做。我积累了一些实用的规律和技巧,对于不解之处,我会直接向老师求教,当然,一定要记得做标记。接着,我开始做1000题,用以检验和巩固模糊的知识点和概念,一旦发现疑惑,立即回查全书或课本。由于1000题数量庞大,我没有全部完成,但在做的过程中,我不时回顾全书,实际上已经进行了第二次复习。经过这两轮复习,数学的整体构架在我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考研英语方面:
首先就是单词,单词书有很多,其实随意一本涵盖考研词汇的词汇书就可以,每天背一个单元,第二天拿出几分钟重复一下,前期一定要好好背单词,我到强化和冲刺就把单词放下了,但是后来练习写作文的时候发现很多单词都不会写了然后又拿出来单词书每天背了背,所以说单词其实还是很重要的,而且可以每天积累几个好的短语,说不准写作的时候就用上了。其次是阅读理解,一个选择两分,所以考研英语里阅读理解自然是重头戏,建议可以听一下然后是翻译,我一开始是把所有的真题的翻译题在一个小本上抄下来然后每一天翻译五个句子,后来发现自己明白句子的意思就是翻译不出人话,再加上有点拖延症就一直没在意,直到考前一个月自己模拟了一次英语真题,发现自己翻译的驴唇不对马嘴,赶紧去用A4纸把真题的所有翻译的正确答案和拆分重新整理了一遍,剩下一个月每天早读的时候读上五句,反复重复,这样会发现自己的翻译水平潜移默化提高了不少,这次考试感觉自己被新题型耽误了很多时间,所以翻译几乎没有读上下文,大体扫了一眼直接翻译的,应该得分也不是很低。
考研专业课方面:
我认为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至关重要。环境科学基础涉及的概念广泛,如生态系统、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等,每个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影响机制。我会凭阅读教材、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确保对每一个关键术语都能清晰理解,并能将它们联系起来形成整体的认识。
重视实验和案例分析。环境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实验和案例帮助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我会积极参与实验室的工作,凭动手操作,了解各种环境监测技术,分析真实的环境问题案例,提高我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和解决策略的设计能力。
再者,数学和统计的应用不可忽视。环境数据的处理和模型构建需一定的数学基础,例如,我需熟练运用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来解析环境变化的趋势和模式。我会定期复习这些数学知识,并尝试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环境问题中。
持续关注科研动态也十分必要。环境科学是一个快速发展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变动都会影响学习。我会定期阅读相关的学术论文,关注国内外的环保政策,以此保持自有的知识更新。
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同样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我会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凭与他人的交流,激发新的思考角度。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避免陷入单一的思维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