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政治,这是一门我一直感到困惑的科目,尽管许多人认为它相当基础,但我清楚需要投入时间来攻克。自从拿到考试范围后,我就为自己制定了规划,因为在主观题目上,大多数人都能答得还算可以,我认为唯一能区分高下的就是选择题。于是,我决定每天中午抽出时间研读政治。这算是提前努力的一种方式吧。九月至十月初,我系统地学习了一段时间,涵盖了整个知识框架和关键点,也仔细研究了考试大纲,即便内容没有留下深刻印象,我也坚持反复阅读,因为一次浏览往往无法产生显著效果。到了十一月至十二月初,我专注于精做练习题并细致研读大纲。经过这两轮学习,期望能有所提升,即使记不住所有细节,至少要掌握每个主题的大致内容。这个阶段,我依然保持着每天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但每次都超出,原因是自己对政治缺乏敏感度)。进入十二月中旬至下旬,大量背诵政治知识变得至关重要,有时会背到反胃,后来发现论坛上的同学们也有同感,这才稍感安慰。这是一个逐渐筛选的过程,每一步都需要扎实前进,更需坚持不懈。
考研数学方面:
二次复习主要围绕一次复习时的笔记和辅导书中的难题及错误进行,仔细重读笔记,熟记要点,再解决那些曾经困扰你的题目。我那时还尝试了张宇的180道封闭训练题(听说现在改为100题),难度较高,主要是为了拓宽视野。到八月底,二次复习大致告一段落。
第三次复习则以历年真题为核心,从九月初开始,我把张宇的三十年真题分为三个阶段:87-03年为第一阶段,04-14年为第二阶段,15-19年为第三阶段。对于第一阶段,每天一套题,同时做好错题笔记(非常关键),并在答案书中标记,这样当你完成所有题目时,可以看出哪些章节被大量标记,那些就是你需要强化复习的部分。第二阶段同样方法,但需按照考研实际时间来完成,每套题留出两天时间(一天做题,一天纠错),考虑到这时你也需要开始复习政治和专业课,因此数学的复习时间要适当调整。大约二十天后,你将再次发现标记明显的章节,这就是你的弱项,需要回头重点攻克。这些任务大约在十月中期完成,接着别急着进入第三阶段,先回顾之前的课堂笔记和辅导书中的知识点,尤其是错误多的章节,以及错题集里的题目,目标是在十一月初完成。随后,重温04-14年中得分较低的那一年的真题,如果可能的话,这11年的题目都应该再做一遍。这样一来,就到了十一月中旬。
如果有合工大超越的五套模拟卷,按相同的方式去做,如果没有,可以做上一年的卷子,特别关注后面的解答题和新颖的选择填空题。十二月初,花一周时间复习所有知识点和笔记内容,然后开始第三阶段的真题,三天一套,深入剖析错误并找出答题卡上常犯的问题。十二月中旬结束这个阶段后,剩余的时间自行安排,开始加强记忆,确保每天都做一些练习题,直至考试前夕。
考研英语方面:
到了九月中旬,我已经大致完成了所有真题的初次研习,接下去我将进入第二轮的真题钻研。这一阶段,我会深入探究每道试题的设计意图和每个选项的特点,通常都是侧重于细节的理解。我尝试在不查阅答案解析的情况下,从原文中找出正确答案的依据,反复总结规律。其实,当你多次接触真题后,你会意识到它们都有一定的模式可循,题目中的关键点往往在文中早有预示。此时,我开始按照套卷的形式进行练习,计划每隔四天完成一套(共计九套),第一天做题,第二天分析前两篇阅读,第三天处理后两篇阅读,第四天则专注于完形填空和翻译。尽管由于第一轮的仔细学习,你现在可能还记得一些答案,但这无妨,此阶段的目标是领悟命题人的思维方式(目标是看到每一道题,就能立刻识别其题型。)
考研专业课方面:
要理解误差的来源和性质。误差理论主要研究的是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系统误差通常是由测量工具或方法的固有缺陷引起的,随机误差则是由不可预见的环境因素造成的。掌握这两类误差的区别以及如何识别它们,是进行测量平差的第一步。
测量平差是解决误差问题的关键。它是一种优化技术,凭数学模型和算法来最小化测量数据中的不确定性。这里,需熟练掌握最小二乘法,它是平差中最常用的优化方法。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最小二乘原理对观测值进行改正,是考试的重点。
矩阵代数是误差理论和平差计算的基础。需熟悉向量、矩阵的基本运算,如加减乘除、转置、逆矩阵等,并能应用于误差方程组的建立和求解。了解条件方程和正常方程的概念,这对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非常有用。
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操作同样重要。凭模拟实验或者参与实地测量,直观地感受误差的存在,并凭平差方法去修正。这不仅加深理论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动手能力。
持续的复习和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最佳方式。做题是检验理解程度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历年真题,它们帮助熟悉考试的出题风格和难度,提升答题速度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