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许多人认为政治学习轻而易举,只需临时抱佛脚,但我持不同的看法。甚至,我认为政治可能是那种你投入大量时间复习,却收效甚微,难以取得高分的学科。常有人炫耀他人未曾复习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于是就有人效仿放弃复习,但这其实是一种非常误导人的做法。政治作为社会科学的领头羊,其学习并不仅仅是浏览教材或死记硬背,更需要深入理解和关注时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这或许就是社会科学的本质所在。第一年我从7月开始着手,第二年的学习则较为零散,主要是通过做选择题等方式;对于主观题,我会在考试前做一些模拟题以熟悉手感,并在考前再次整理知识点。在我看来,政治得分的高低取决于你的知识底蕴和对大纲解析的理解程度,大约是30%的基础知识和70%的深度理解,因此,透彻理解大纲解析至关重要。
考研数学方面:
从8月的下旬起,我保持上午的数学学习时间,但将晚上的学习时段让出一小时给政治。我启动了660题的练习(极力推荐),上午我会专注做660题并修正错误,而晚上则用来刷全书。刚开始接触这本册子的题目时,确实感到非常棘手,很多涉及基本概念的问题我都解答不出来,不过这的确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荐的书。暑假期间,我也尝试了汤家凤老师的1800题,完成了基础部分,但在强化阶段就没再继续了。
考研英语方面:
从17年的一月份起,我开始了词汇的记忆工作,到了三月,我开始跟着朱伟的《恋恋有词》学习。到了七月份,我已经大致完成了第一轮的学习,同时我也辅以红宝书的单词来记忆,这两项任务并行进行。在那些没有课程的午后,我会专心致志地攻克1997年至2007年的真题,每天坚持一篇阅读理解。由于基础薄弱,初读时我并未期待能完全理解文章内容,而是把遇到的生词圈出来,待完成后再查阅并核对答案。次日,我会回顾前一天的单词,继续推进新的阅读。这个过程相当缓慢,但单纯的单词记忆确实单调乏味。第一轮结束后,我重新开始第二轮,这次我专注于解析句子结构,找出犯错的原因。这时,每天做两到三篇阅读,难度逐渐增大,我几乎把整个下午都献给了英语学习,那是一段极其艰难且煎熬的日子。由于时间紧迫,我紧接着开始了2005年后试题的练习,依然遵循先前的方法:第一遍标记生词,同时也复习1997至2005年的题目第三遍。第二遍我开始仔细分析,第三遍再深入剖析,第四遍则集中精力于错误部分,反问自己为何出错。我特意保留了一些历年真题作为后期冲刺阶段的模拟训练材料,这些我重复做了两遍。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微观经济学,理解和掌握市场均衡理论至关重要。供求曲线、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概念需深入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各种市场结构(如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中去。理解效用理论和成本理论也是基础,包括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以及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区别。博弈论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理解其基本模型和决策逻辑。
金融经济学则更偏向于实践应用。金融市场理论,如有效市场假说、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等,都是核心知识点。要理解这些理论如何解释和预测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行为。公司财务的部分,如资本结构决定因素、投资决策原则,也需深度学习。风险管理,特别是对冲策略和衍生品的使用,是金融经济学中的实战技能,务必重视。
学习方法上,我建议以教材为基础,辅以高质量的参考书和讲义。理论知识需凭做大量的习题来巩固,尤其是计算题,只有凭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关注最新的经济新闻和研究动态,这不仅能帮助你理解理论的实际应用,也能提升分析能力。参加讨论小组或者找到学习伙伴,互相讨论和解答疑惑,也是提高效率的好办法。
我要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习这两门科目的关键。尝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案例,如分析公司的经营策略或市场的价格变动,这会你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也会使你在考试中更有优势。理解和应用远比死记硬背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