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切忌投入太多时间和看的过早。因为这样会浪费其他学科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政治的复习过程中,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同,效率与规划也不一样,所以千万要按自己的学习习惯来,别人云亦云。政治跟紧肖秀荣大大,看书、做题都可以。我买了精讲精练和1000题,还不错吧。知识点比较细致,可以扫除盲区。我正式准备已经8,9月份了,每天3~4个小时完全够了。冲刺阶段买本风中劲草,各种押题卷必买,还有一本全年热点。其实不需要为了用什么资料太过于纠结,还有人用红宝书之类的,事实证明,大家不管用什么材料,考出来都差不多哈哈哈~~政治就是记忆,前期红宝书通读两遍,后面背肖秀荣那个简化版的,再后面的书基本用的肖秀荣的,就背那些书就行了,最重要的是肖四,一定背熟。
考研数学方面:
我集中精力复习的是数学部分,几乎研读了全书七次之多,660题完成了双轮,全真模拟400题也做了两次,真题同样重复了两次,还攻克了张宇的最后四套题目一次。在最后的二十天里,我专注于基础知识的回顾。然而,今年的数学难度明显提升,所以大家必须认真对待模拟试题,不能期望像过去那样,认为16年难了,17年就会简单。要知道,在考研中,数学表现优异通常意味着总分也不会差。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做题,找出自己的弱点并总结经验,然后再继续刷题。实际上,当全书看到第三或第四遍时,应对真题已经绰绰有余。不过,提升解题速度和精确性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来实现。务必多动手实践,遇到困难时与同学探讨,绝对不可忽视数学的重要性。我没有看课本,而是首先快速浏览了张宇的18讲以了解基本知识点,没有立即做题。接着,我使用了李开元的那本粉色封面的教材(这本教材真的非常实用,至少对我来说非常适合)。
考研英语方面:
复习英语的核心任务聚焦于阅读理解,四篇冗长的篇章接踵而至,初次尝试考研英语阅读的感觉犹如过山车般刺激。庆幸的是,考研英语只考察读写,不涉及听和说,而这读写部分确实有规律可循。首要挑战便是这四篇大阅读。我在准备时采纳了他们的建议,采用深入研读策略,深入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完成一篇阅读后核对答案,标记所有陌生词汇,查阅字典,解析选项,并全文翻译。我当时的做法是将生词和复杂句子摘录到笔记本上,背诵单词并逐一剖析长难句的语法。起初,完成一篇文章需要耗费两小时,主要是因为我遇到太多不认识的词汇。这之后,我会全文翻译并分析每个选项,02年以前的文章包含5篇文章,每篇4个问题;02年后则改为4篇文章,每篇5个问题。我会详细研究这20个选项,理解正确答案为何正确,错误答案又错在哪里。阅读对我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把每一个步骤都记录在两个厚厚的笔记本里,尽管这种方法显得有些笨拙,毕竟我已经提到,我的英语能力和整体学习水平都不算高。然而,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阅读能力显著提升,最初的连续错误8到9个题目,到最后基本能控制在5个以内,陌生词汇也逐渐减少。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有效但却耗时耗力的方法。我处理翻译练习时通常也会重复三次。第一次,先浏览题目,大致了解内容。第二次,按照常规顺序答题,遇到难题暂时空着。第三次,结合前后文来推测单词含义和句子意义,将自己的理解放入具体情境中检验是否合理。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的核心在于理解市场机制和资源分配。这包括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主要部分。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如消费者的选、企业的生产决策等;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例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等问题。对这两个层面的理解,是经济学基础中的基础。
在微观经济学中,供求理论是最基本的概念,需深入理解并能够灵活应用。效用理论、成本收益分析以及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也是重要考点。对这些知识点,我建议凭实例来理解和记忆,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会有助于深化理解。
至于宏观经济学,GDP、货币供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核心内容。要理解它们如何影响经济活动,以及政府如何凭这些工具调控经济。特别地,IS-LM模型和AD-AS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需熟练掌握其构造和应用。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优于死记硬背”。经济学理论往往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理解背后的原理比单纯公式更重要。我习惯先阅读教材,理解概念和理论,做相关习题巩固知识,凭历年真题来检验自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参与讨论组或找到学习伙伴,共同探讨问题,也能帮助提升理解和思考的深度。
对复杂的经济学模型,我会尝试画图辅助理解,因图形直观地展示出变量间的关系。定期复习也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学的知识点之间关联性强,经常回顾帮助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不要忽视实际案例的应用。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将理论应用于现实问题的分析,既能增强兴趣,也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你分析新闻中的经济现象,看看能否用所学理论去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