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我认为政治复习不必过早启动,十月开启完全合适,真的。关键在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我用的是四本教材,包括真题集、大纲解析、考试分析以及序列二。能在这个科目上拿到这样的分数,我认为已经相当理想了。如果想高效达成目标,参加辅导班是个好主意,完成序列二的练习,选择题就能做得相当接近正确答案了。这比起埋头苦读那些厚实的辅导书籍,性价比高得多。我的学习方法是先通读全书,按科目逐一攻破。说到主观题,我要强烈推荐一位教师——肖秀荣。听说他在2007年的预测题目中覆盖了考研的79分,虽然我没核实真实性,但2008年的最后四套题确实很准,五道主观题都能在其中找到相关线索。不过,根据实际考试情况,我想建议后来者以考试分析为主要参考,背诵考试分析要比记忆那些浓缩版的二十天二十题轻松得多,那本精简版大概只有二十页不到,而标准答案正是来自考试分析。由于时间紧张,我只看了四五遍考试分析,没有来得及背诵,所以主观题得分不太理想。
考研数学方面:
我于八月初启动数学复习,首阶段持续至九月中旬,主要工作是重温考研期间的数学笔记及全面复习教材的第一轮。笔记涵盖了课本的基础概念,学习数学必须深入理解课本,确保掌握大纲规定的所有知识点。实际上,考研中的大多数问题都非常基础。在复习全书中,我坚持独立完成每个题目,用卡片遮住答案,无论会做与否都会做标记,以便为后续的二刷做准备。遇到完全无从下手的问题,我会暂时放下,次日再攻克,直到理解解题方法和涉及的概念。进入十月份,开始了全书的第二轮,依然从头至尾过了一遍。第一遍能解答的题目,我仅列出大致步骤,未解出的则详尽重做,大约在十一月上旬告一段落。第三轮,我配合课本梳理知识点,并开始做历年真题,可惜时间紧迫,只来得及做一遍,让我稍感遗憾。之后,我还尝试了合工大的五套题,但个人觉得帮助有限,而且仍有错误。转瞬即逝,考研的日子已近在眼前。建议大家:数学是决定分数的关键科目,务必制定好复习计划,确保每天都能有所进步。
考研英语方面:
建议尝试何凯文的长难句教程,虽然篇幅不大,但内容全面,选用的例句都摘自历年真题,极具价值。然而,由于个人时间紧迫,我没有来得及完全研读,书籍依旧崭新如初。对于我的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其实并无特殊的秘诀,就是通过不断练习历年真题来提升。大约九月起,我开始了从1997年至2014年的真题训练,预留了最后几张用于考前调整状态。基本上,我会每天完成一套,不过跳过了写作和翻译部分,并严格控制时间计算分数。我使用的黄色封面的真题集解答非常详尽,做完后我会仔细研究其翻译和句法分析,尤其是长难句的部分,每个题目解析也十分透彻,这样下来,我在长难句翻译和理解上的困扰大为减少,随着时间推移,明显感觉到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逐步增强。真题结束后,直至考研前夕,我一直购买各类模拟题以保持阅读和完型的手感,比如王江涛和何凯文的,几乎市面上主流的模拟题我都做了,通常每隔一天就会完成一套,确保每天都投入一定的阅读和完型练习。
考研专业课方面:
“普通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广泛领域。对电磁学部分,尤其在这个专业中,它是核心内容。理解并掌握麦克斯韦方程组,电场、磁场的产生和相互作用,以及电磁波的性质和传播,是备考的关键。这部分需深入理解和应用矢量运算,特别是对高斯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光学部分,特别要注意波动光学和量子光学的基础知识。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的理解和计算,以及光子的概念和光电效应,都是常考知识点。这部分需较强的数学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再次,热力学和统计物理虽然难度较大,但理解熵和自由能的变化原理,以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对解决实际问题非常有帮助。这里,建立宏观与微观世界的联系,理解统计规律,是学习的重点。
至于力学,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基本概念和定理要烂熟于心。掌握振动和波动的基本理论,尤其是简谐振动和波的传播特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比记忆更重要。尽量凭实例和实验来理解物理定律,不是死记硬背。多做题是提升解题技巧的有效方式。对复杂的问题,尝试分解为几个小问题,一步步解决。讨论和合作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帮你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