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就政治而言,这门课和英语的作用都在于保证考生能不掉队。每年北京地区的政治批卷是全国最严的,因此考生切不可对此掉以轻心。我过了两遍政治复习书籍。我一般推荐大家用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最后再配合肖秀荣的冲刺8套卷和最后4套卷就行了。大家在复习政治时,11月之前主要精力都应该放在解决选择题上。11月开始,大家就应当重点解决问答题了。这时,大家应当看看最近8年的真题,从真题中发现答题规律。
考研数学方面:
我深信数学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因为它始终遵循基本原理,不论题目如何变化多端。因此,在深入学习教材之前,我仔细研读了高等数学和现代数学的课本,完成了几乎所有的课后习题,并且解决了大学一年级购买的一本高等数学辅助教材上的所有问题。同时,我还制作了详细的笔记,记录下关键概念以及一些巧妙的积分和微分示例。在此基础上,我对诸如三角函数积分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完成这些工作时已是九月的下旬,接着我开始了全面复习。那时,我发现我能解答全书上大约80%的问题。到了十月底,我开始接触真题。
我认为真题最具权威性,所以我规定自己每天上午用固定的两个半小时来解题,并在时间结束后严谨地评分,深入剖析错误的原因。同时,我会将模糊不清的概念记在专用笔记本上,这样整个上午我都专注于数学。我重复做了两次数二的真题,一次数一和数三的真题。由于后期时间紧迫,我调整为三小时内完成两份试卷。起初,我的成绩并不理想,时间安排也常常不足,但随着不断巩固和自我挖掘弱点,我的效率逐渐提高。真题完成后,我转向模拟卷,直至考试前三天才停止。最后的三天,我专心整理了笔记,从头至尾梳理了一遍内容。由于数学考试通常在上午举行,我一直保持上午学习数学的习惯。
考研英语方面:
准备考试时,我发现许多高手分享的经验贴中都提到他们反复研习真题,甚至达到一眼看到开头就知道答案的程度。但我想说,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不同,这种方法未必适合所有人,关键是要找到适应自己的一套方法。我有个特别的建议,对于那种需要挑选小标题的新题型,这明显是从雅思考试借鉴过来的,雅思早已有了这类题目。如果要练习,可以找本雅思阅读材料,专攻这一类问题,不会占用太多时间。我自己用的是厚厚的绿色无序版考研单词书,它被分为55个列表,我每天攻克一个,大概只需要一个小时,完整背一遍后会有巨大的满足感,当然,如果能重复背诵几次效果会更好。考研不需要考核单词拼写,能够识别就行。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A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以及相平衡等几大板块。其中,热力学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你需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统计热力学则是连接微观世界和宏观现象的桥梁,虽然理论性较强,但理解了基本概念和公式后,你会发现它其实并不难。
对化学动力学,要掌握反应速率的决定因素和影响规律,熟悉各种动力学模型。电化学部分,电解质溶液的性质,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以及极化现象等内容是重点。表面化学和相平衡则需你理解固体表面的吸附、脱附过程,以及如何凭杠杆法则和克劳修斯-克拉珀龙方程来分析和预测系统的平衡状态。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和记忆并重。物理化学A的知识体系严谨,逻辑性强,只有真正理解了原理,灵活应对各种问题。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都要尝试去理解它的本质,不是机械地记忆公式。做题是检验理解程度的有效方式,凭大量的习题练习,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复习过程中,整理笔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你将每个章节的关键概念、公式和例题整理出来,形成自有的知识网络,这在后期冲刺阶段会非常有帮助。定期回顾和复习,避免“学过就忘”,也是保证知识长期记忆的关键。
团队学习和讨论也很有价值。找几个志同道合的研友,一起探讨难题,共享学习资源,激发思维,提升学习效率。每个人都有自有的盲点,他人的视角可能会帮你打开新的理解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