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的学习始于《大纲解析》的发布,一战和二战的经历大致相似。关于整体的复习步骤和参考资料,大同小异,故此处不再详述。今年的政治考试呈现出鲜明的反预测趋势,尤其是选择题部分,风格迥异于以往,这一点可从广大考生的成绩中窥见一斑。原本自我感觉政治复习尚可,但结果表明我对政治理解的深度不足......总而言之,政治险些未能过关,幸亏有些好运相伴。
考研数学方面:
在二战期间,我对自身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主要体会如下:首先,我过度沉迷于刷题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当初面对模拟题和真题,我只是匆匆完成并简单核对答案,偶尔错题也只是草率扫过便继续下一套,表面上看似勤奋,实则根基不稳,犹如建在沙上的城堡,经不起真正的考验。其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我并未充分认识到。在二战复习中,我发现自己的许多概念理解并不清晰,稍有复杂的设定,我就容易陷入误区。最后,我设定了过高的期望值,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数学一门科目上,这使得我在数学上的压力巨大,投入过多的时间。一旦考试出现意外,心态立刻崩溃,结果满盘皆输。因此,切记不可孤注一掷,将所有重量级放在某一门课程上。
考研英语方面:
从大学三年级下学期起,我开始了英语单词的学习,那是我决定考研后,购买了一本《红宝书》作为词汇教材。尽管当时课程还未结束,我便尝试在上课的同时研读单词。初次翻阅,确实备受煎熬,大多数词汇陌生且难以记忆,但我仍然坚持完成了第一轮学习。第一遍几乎毫无成效,我认为反复接触单词至关重要,大约需要至少看十遍。在整个备考过程中,每当感到疲惫,我就通过复习单词来稍作休息。随着时间推移,我的速度逐渐加快,到最后阶段,我能在五天内浏览完整本书。
我发现有些人习惯于抄写单词的中文释义,但我不认为这是必需的。这样做可能会消耗过多的时间,尽管理解翻译是必要的,但主要目标是阅读理解,大致理解含义即可,有些单词还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出来。
在阅读方面,我选择了星火的《阅读理解100篇》,起初每天完成一两篇。然而,随着复习深入,我发现这些练习与真实考试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我倾向于将重心放在真题上。那些所谓的“100篇”或“200篇”,只需浏览了解文章结构,不必过于关注对错。
毫无疑问,真题是考研英语复习的核心材料。我选用的是张剑编著的世纪高教社黄皮书,重复练习了三次。对于写作,我采用了王江涛的《高分作文30篇》。作文的重点在于架构和句子表达。我背诵了书中的所有30篇范文,并亲自撰写了几篇文章,归纳出一个通用的框架,再请人修改润色,以便在考场直接应用。
考研专业课方面: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通常涵盖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组成原理四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重点和难点。
对数据结构,理解并熟练掌握各种数据结构(如数组、链表、树、图等)及其操作是基础,算法设计和分析则是核心。我会建议你多做题,尤其是LeetCode或HackerRank上的题目,这能帮助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网络需理解TCP/IP五层模型,并深入理解每层的主要协议。例如,TCP和UDP的区别,HTTP和HTTPS的工作机制等。阅读RFC文档加深理解,虽然有些枯燥,但确实有用。
操作系统部分,重点在于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和I/O管理。你需理解线程的概念,虚拟内存如何工作,以及磁盘调度算法等。动手实践,比如凭Linux命令行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计算机组成原理涉及到硬件层面,如CPU架构、指令系统、存储层次结构等。这部分理论性强,但凭模拟器或者简单的汇编编程来直观感受。
我的学习方法主要是:1) 以教材为基础,结合讲解视频深化理解;2) 做笔记,整理知识点,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3) 大量做题,尤其是历年真题,这是检验学习效果最好的方式;4) 不断复习,保持对知识的持续接触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