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学科教学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众所周知,这个科目相对简单,所以我就不赘言了。要在这一科取得高分并避免错误,秘诀就是:诚实守信地为人,脚踏实地地做事。要想超越他人,关键在于多付出一分汗水,因为政治的成绩确实与付出的努力成正比。现在已经进入8月,可以开始着手准备政治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政治知识人人都能理解,但如果运用不当或记忆不牢,那就跟记英语单词差不多了,多接触、多回顾,自然就能记住。另外,多选题通常是大家的痛点,解决之道也很明确:大量练习多选题,做完后仔细检查,久而久之准确率会提高。我个人的经历是,我做了两本书,一本是由某人编写的1600题(名字忘记了),另一本是肖秀荣的1000题(这本书非常好,包含单选和多选题,大多数都有答案解析,对于我们这些缺乏主观政治见解的人来说,真是太好了)。特别是在复习的最后一个月,不管是谁出的最后几套题,例如肖秀荣、任淑芬、徐之明的,都买来做一做、背一背,把它们当作模拟试题来对待(完整做一套)。不要去想能不能押中题目,就像高中时你参加过的无数次月考,你也没有依赖押题吧?所以就把它们当作模考,多一次模拟就等于比别人多积累一次实战经验。完成后对照答案,深入剖析自己的弱点,相信你的能力会有显著提升。同时,别忘了研究和分析真题,它们才是你考试的根本。
考研英语方面:
在九月时,我掌握的词汇量还不足一半,做英语阅读真题一套能错六七道,尽管我原本的英语基础还算扎实(即便大学三年没怎么学习英语,四六级也只是勉强通过)。英语的核心关键是词汇!为什么阅读理解错误频发?归根结底是因为你不认识那些词,换句话说,就是读不懂文章。因此,九月看到这样的错误率,我深感焦虑,连忙寻找解决策略。这时,我要特别提及“曲线记忆法”,以前我一直怀疑它的有效性,但实践后才领悟到它真的非常!实用!当然,这是一种应急措施。如果你现在有充裕的时间,务必开始背单词,无论选择哪种书籍,顺序的或无序的,别担心记不住,关键在于反复记忆。坚持到九月,你多半已经对超过一半的单词烂熟于心,此时配合曲线记忆法,效果会加倍。大约五十天的时间里,早晚我都安排了背诵任务,利用记忆图表,比如早上背A组,晚上复习A组,次日早上背B组,晚上复习AB组。我打印了一份按字母顺序排列的5500个大纲词汇简版,每天如此进行,不可间断。有同学后来告诉我,其实可以平均分配而非按字母顺序,但我在尝试均匀分配后发现效果不佳,所以我建议还是遵循字母顺序。可能会有一天你需要背很多C部分的词,另一天E部分的词却很少,不论多少,坚持下去,这种方法的效果更佳。反正我只用了十天,就明显感觉我的英语水平有了提升。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教育综合”,这门科目涵盖了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在复习时,我重视构建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将各部分知识串联起来。教育学原理是基础,理解教育的本质、功能、目标等基本概念非常重要;中国和外国教育史则需理解各个时期教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教育心理学则要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教学应用。我建议多阅读经典教材,辅以历年真题,理解和运用知识点。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我个人觉得更具挑战性的科目。它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批判思考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其基础,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关注时事,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及其影响,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我通常会凭阅读新闻、学术论文,参加讨论小组等方式,提升自有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洞察力。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精读+笔记+练习”是一个有效的组合。精读是为了深入理解,笔记是为了巩固记忆,练习则是检验和提升理解应用。定期回顾和自我检测也必不可少。我还提倡跨学科的学习,比如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去看待教育问题,或者从历史的视角理解思想教育的演变。
保持好的心态也很关键。考研是一场持久战,需耐心和毅力。遇到困难时,我会选散步、冥想或者和朋友交流来调整状态,保证自己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环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