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12月到考试前,我花半天在政治上了,之前都是晚上看两三个小时。要理解了核心的精神,把每个论述的大点串起来。这最后一个半月,我买了两个小册子,28道题和将中挺的核心考点预测。我就觉得小书好拿,而且那些我都掌握了也就足够了,但事实证明那是不可能记住的。我最后一星期还买了任汝芬和肖秀荣的最后四套卷。红宝书当然是最重要的参考书,能多看就多看。觉得基础不好可以边看边做选择题,肖老师的1000题就可以。时间紧任务重的同学可以考虑用风中劲草,虽然书中错误不少,可是条理很清晰,适合背诵。主观题一般成绩差距不大,后期的冲刺班轰炸基本能够满足需要。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首先单词这个我就不说了,大家都懂,你不背,就是自己不想好,说多也没用。但是单词也是有重点的,大家都会买近十年真题,而最重要的是近五年。你可以在背完第一遍单词之后做近五年的真题,不用管答案对错,只需要把所有不认识的单词写到一个本子上,你就会发现有些单词会连续几年出现,这样你也就是知道了哪些是重点单词,要着重掌握。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中国史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年代和事件的堆砌上,应该深入到历史的脉络和背景中去。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理解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环境至关重要。比如,秦朝的统一并非偶然,是战国时期各国竞争、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既是对外部威胁的应对,也是对内部社会稳定的需求。
重视史料的学习和解读。中国史的基础在于史料,如二十四史、碑铭、档案等,这些都是了解历史的直接窗口。要学会阅读、分析、解读这些史料,从中提取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也要关注近现代的史学研究成果,它们往往能提供新的视角和解释。
再者,构建完整的历史框架。中国史涵盖了从先秦到现代的漫长历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特色和主线。我建议以时间线为轴,将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制度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宏观的历史观。这样不仅帮助记忆,也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演变。
定期复习和自我检测也非常重要。我习惯每周列出本周学习的重点,凭做题来检验自有的掌握程度。使用历年真题或者相关的模拟试题,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史不仅仅是过去的故事,它与生活、国家现状乃至世界局势都有密切联系。尝试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的分析,会学习更有深度和广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