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窄马路盲道变“忙”道有何解?上海黄浦推出四项改进措施

狭窄马路盲道变“忙”道有何解?上海黄浦推出四项改进措施

2025-10-26 动态更新

10月26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黄浦区政府获悉,近日,就肖峙代表在区三届人大六次会议提出的“盲道变‘忙’道,关于解决狭窄马路盲道隐患问题的建议”,黄浦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黄浦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就办理情况作出答复。

答复称,黄浦区既是中心区,又是建成区,受先天性因素影响,区内部分人行道较为狭窄。同时,区内商圈、景点和热门打卡点密布,人行道既要满足市民、游客的通行需求,又要承担非机动车停放功能,物理空间“超载”。在外滩、新天地、豫园、田子坊以及重点医院、学校周边,“非机动车后轮占据盲道空间”、“共享单车挤占人行道”的投诉时有发生。

答复列出四项改进措施:一是统筹安排,逐步推进既有盲道更新。区建管委将督促道路养护单位加强道路巡查检查,及时发现、登记并修补破损盲道。对于老旧盲道,制定逐年更新计划,并结合一街一路、道路大修、架空线入地、管线更新等项目,按照《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等,有步骤地规范推进盲道更新。

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设置盲道。《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城市道路设计规程》第10.3.2条规定,“人行道宽度小于3.0米或人行通道宽度小于1.5米时可不设盲道。但若该人行道上下游设有盲道时,为了保持盲道的连贯性,该人行道宜设盲道”。在后续道路更新过程中,对于非重点区域的狭窄人行道,将按照以上规范,根据人行道宽度,结合树木、电线杆等障碍物位置以及人流状况,充分论证盲道设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三是疏堵结合,优化人行道非机动车停放区域。今年,区城管执法局联合属地街道在外滩区域开展试点,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对于重点商圈中宽度不足3米的人行道,取消非机动车停放,将原停放车辆有序向周边区域疏导,后续结合试点情况,逐步向全区推广。区城管执法局优化非机动车停放区域的划线方式,根据盲道位置,划设30度、45度、60度的斜列式停车区域,并配备现场管理人员进行车辆规范停放管理工作。

四是多措并举,缓解人行道共享单车淤积。在车辆管理公司落实非机动车日常管理及共享单车淤积托底处置的同时,区城管执法局推行“0530”工作机制,网格力量对车辆淤积点位“吹哨”,共享单车企业5分钟响应、30分钟到场清运。针对思南路(瑞金医院段)等车流、行人密集的路段,试点设置共享单车电子围栏,将思南路(复兴中路-建国中路)列为共享单车禁停区域,优先保障行人在人行道正常通行。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狭窄马路盲道变“忙”道有何解?上海黄浦推出四项改进措施》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