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在我看来,政治的成绩往往在考前一个月才真正确定。提前太久准备可能效果不明显,但这不代表前期可以完全忽略,书籍需要阅读,习题也要做,但不必投入过多的时间。政治科目的时效性极强,每道试题都有其时事背景,因此考生在复习后期必须具备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依赖辅导班老师的指导,自己也要积极准备,保持敏感度,特别是在最后阶段,重点内容的记忆至关重要。后期会出现很多预测题的资料,但这并不意味着只依赖这些就够了,自我综合能力的培养仍是关键。
考研数学方面:
我之所以在数学上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1)深入研读书本,并确保充分理解概念。(2)对待复习全书中的每一道题目我都一丝不苟地去做,大约用了六本厚厚的笔记本记录和思考,遇到难题从不轻易看答案,而是持续思索。如果实在无法解决,我会搁置一段时间,回头重新审视书本,找出问题所在,是基础知识没掌握牢固还是解题策略不足。之后的几天,我会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尝试能否解答。记住,复习全书是用来实践的,而非仅仅浏览。每道题我都仔细剖析,总结规律。随着积累的加深,难度自然降低。(3)如果有空闲时间,我会做模拟试题;若时间紧张,便专注于真题。真题练习时,我严格控制时间,如同真正考试一般。我只集中精力于课本、课后题答案、复习全书和真题,但消化得非常彻底,成效显著。数学是最有可能快速提升分数且拉开差距的一科。我的复习资料仅限于课本、课后题答案、复习全书和真题。首先阅读一章课本,接着完成相关习题,然后转向复习全书对应部分。初次通读可能觉得难以理解,但这完全正常,不必焦虑。第一轮过后开始第二轮,此时要做笔记,记录重要知识点和公式,以便后续复习更有方向性。最后一步是攻克真题。
考研英语方面:
我对自己的英语成绩很满意,嘿嘿~关于英语我想说一个误区就是在注重提升阅读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掉作文、新题型,得阅读者得天下固然没错,但是作文和新题型的总分值和阅读一样大,这两者也是可以通过专题训练得到很大提高的。阅读我做的时候多思考,这样做的多了技巧就领悟出来了。新题型我觉得自己把握不住,就也做了精读,还买了黄皮书做专项训练。作文就是到了11月开始每三天背一篇大作文和一篇小作文,背完一定要默写,修改时替换词汇和积累句型,落实到纸上才算话^_^再说说阅读的速度问题,考研英语总共3小时。我给自己预估的分配是:大小作文50-60分钟,阅读五篇,100分钟。剩下20分钟,10分钟完形,10分钟翻译。顺序是大作文——阅读——小作文——完形——翻译。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RS)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它们在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灾害评估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在学习GIS时,你需理解其基本概念,如空间数据模型、空间分析、数据库管理等。重点掌握矢量和栅格数据结构的区别和转换,以及如何进行空间查询、空间插值和缓冲区分析等操作。对软件应用部分,ArcGIS是常见的工具,熟练掌握它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非常关键。
遥感技术的理解需从电磁波谱理论开始,了解不同波段对地物的响应特性。重点记忆各种遥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多光谱、高光谱、雷达等,并能解析遥感图像的基本特征。遥感图像解译是核心技能,需凭大量实例练习,提高对地物识别和变化检测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你找一些实际项目或案例来分析,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既能加深理解,也能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多做模拟题,熟悉考试题型,尤其是分析论述题,需清晰地表达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案。
持续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进展也是提升分数的一个好办法。阅读学术论文,参加学术讲座或者研讨会,拓宽视野,使答题更具深度和广度。
团队学习和讨论也很重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探讨难题,互相激励,会复习过程更有效率,也更有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