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准备工作大约从10月初才启动,起步较迟,因此我需要在政治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虽然我在政治考试中的分数并不突出,可能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不过,我要强调的是,政治复习并没有想象中那样艰难。初期,我做了肖秀荣的1000题,初次尝试时,几乎每三题就错两题。但随着反复练习,逐渐能捕捉到试题的脉络。千万不能轻易放弃!至于主观题,我主要背诵了肖秀荣的最后四套题。考前压力山大,甚至出现失眠,但实际上试卷上的大题并没有刻意刁难。风中劲草的第一册提炼了关键点,对我有些帮助,第二册是习题集,第三册是答案(我没有怎么用它来做练习,所以不做过多评价)。而任汝芬的最后四套题,由于时间紧张,我没有完成背诵,但在选择题部分还是有一定助益的。
考研数学方面:
暑假之后接着开始做真题,从2000年开始就行,最好买些配套模拟题(李永乐,张宇都行),我当时是一天真题一天模拟这样做的,做完认真修改,有不会的知识点马上去看全书。我觉得这样挺好,还是做些模拟题比较好,有难度。所以在看课本的时候不要太留恋难题,后面等着你的难题更多更好。(时间充足可以再看看全书,我当时开始真题比较晚,也没有时间再看第三遍全书了,不过幸好之前看的比较扎实)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不足之处在于写作,尽管考试前做了大量练习,但考场上的表现仍然不尽人意(事后反思,可能是训练量不足)。这表明,在高压的考试环境中,要撰写出一篇水平较高的作文,并且要求一气呵成、少有涂改,确实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对于英语写作,市面上有很多作文指导书籍可供借鉴,但我推荐不要仅仅依赖机械地背诵模板,而是应该亲自尝试构造句子,我将其称为“模式句”。多动手写作,灵活应用,这样你才能应对各种类型的作文题目。
考研专业课方面:
固体物理是理解半导体科学的基础,它涵盖了晶体结构、能带理论、电子态密度、载流子输运等重要概念。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原理至关重要。晶体结构的学习,你需深入理解晶格振动、布拉格反射以及各种晶体缺陷,这些知识会在后续研究中频繁出现。能带理论则是半导体物理学的核心,要搞清楚禁带宽度、价带、导带的关系,理解电子和空穴的行为。
对载流子输运部分,热激发、电场驱动下的漂移和扩散,以及散射机制(如电离杂质散射、晶格振动散射)的理解,这些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熟悉霍尔效应及其应用,这对理解和设计半导体器件非常重要。
再者,量子力学在固体物理中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薛定谔方程的应用,如 Kronig-Penney 模型,帮助理解量子阱、量子线和量子点等微观结构的工作原理。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最有效的。阅读教材和参考书是基础,但也要尝试做题和模拟实验来加深理解。例如,凭计算能带图,你直观地看到不同半导体的电子行为差异。参加讨论小组或者找导师指导也能帮助你解决困惑,深化理解。
我还推荐使用在线资源,如MIT开放课程、Coursera等,它们提供了丰富的视频教程和习题集,作为课本之外的补充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