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看了一遍红宝书,买了一本配套选择题来练,世纪高教版的1000题,题目没有那么多,看一章红宝书做一章。可能是因为看过一遍的原因,这一遍很快。到12月买了《最后五套卷》,只做了选择题,题目很简单正确率也很高,又买了《最后四套卷》,考试前最后两个星期,我就把红宝书翻出来重新有选择性的看,让自己脑子里有一个框架,每看完一章,就划个框架总结图,特别是近代史部分,重点时间事件一定要连续地把握好,挑了一些固定的套话背,答大题时才有思路有话说。红宝书复习了一个星期,最后一个星期我就开始重点攻哲学题,因为大题拉差距就在哲学题。我把之前老师讲的哲学部分框架自己按照红宝书上哲学原理细化了一下,自己画一张知识结构图,每个原理,方法论意义都包括进去,但原理一定要先理解。找了近三年的政治真题上的哲学题,每个题先答看上去最明显的东西,然后按照框架图一个个的套,感觉有的就写上去,先写原理,再写方法论。这样哲学题所包含的每个原理都答上去了,无懈可击呀 。进考场前我把最后五套卷上做错的选择题看了看,考试的时候正好碰上个我做错过的。
考研英语方面:
我本人比较喜欢英语,当然英语也比较好,做数学题的空隙每天拿出两个小时做英语阅读简直是享受(可能很少有人有这种感觉吧)。我就是铁打的每天两小时英语,一直坚持到了初试的前一天(考之前还做了两篇练练手)。我记单词没用过什么恋恋有词之类的,就是从98年真题开始做,每做一篇把每一个不熟悉的单词记在一个本上,重点就是每天有时间就看这个本。我觉得这样才能抓住考研词汇的重点,做的多了就知道哪些是高频词汇,哪些是容易混的了。没事的时候拿出来做过的文章默读,当做故事来读,通过情景记单词也是一种强化。到底英语就是单词量必须足,不然阅读做起来你绝对有想哭的感觉。然后就是语感的培养,好多人问过什么叫语感,这个我也说不出来,自己悟,大概是一个长难句你让我说出来具体意思可能很难,但是看过后用语感带出你能知道个大概的意思,反正是很朦胧,但你看题目,就能通过你理解的大概意思选对,很管用。我训练语感就是通过不断地读,不断地读,不断地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慢慢地对于很多人来说长难句需要一点点的抠,我就只需要扫过一两遍就能搞定。你做题的时候不需要搞得特别明白,做对才是王道,分析的时候才需要好好搞明白,一天基本就是四十分钟做两篇阅读,然后用一个半小时有时候两个小时去整理生词,全文翻译(一句句的翻,这个懒绝对偷不得,你偷了懒,最后全得自己受)。我做英语几乎是从五月份就开始卡点做阅读,一篇绝对不能超过18分钟,事实证明对我来说是完全适用的。因为我觉得真题本来就不多,你如果每一篇花半个小时来做来研究真的是浪费了练手的机会,我每天英语只花两个小时,如果你觉得对你来说太少可以多一个小时,但建议不要超过四个点,因为还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数学。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教育学专业基础涵盖了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史等多个领域,要求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入的理解。对教育学原理,理解并掌握教育的本质、功能、目的以及教育的社会影响至关重要。关注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如素质教育、个性化教学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部分。
教育心理学部分,要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包括认知发展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策略等,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帮助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则启示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再者,教育史的学习需了解国内外教育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重要教育家的思想及其影响,如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理念等。这样不仅能帮助理解教育的演变,也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思考教育的未来。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阅读和反思。广泛阅读教育学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升理论素养。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理解其背后的深层逻辑,这是深化理解的关键。
案例分析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工具。凭对具体教育案例的研究,更直观地看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能够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认为团队学习也很有价值。与同学们讨论,互相答疑解惑,不仅拓宽思路,也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