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技术教育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每天早晨投入一个半小时研读政治。逐章浏览教学大纲,并同步完成一章的肖秀荣1000题,但避免直接在书上标记答案,因为需要重复练习。直到十月,第一轮学习结束,接着开始第二轮,不必过于焦虑记忆问题,因为大部分人都难以一次记住。直至考试,大纲大致会过两遍,而肖1000题则会完成三遍。十二月时,回顾一遍错题。首年尝试了风中劲草的习题集,但觉得效果一般,实际上,尽管肖1000题较为基础,却涵盖了关键知识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拿到70分是有可能的。十二月,市场上会出现最后几套模拟试卷,它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务必去做且要熟记。前期的复习主要针对选择题部分,对于主观题不必太过忧虑,只需在考前挑20天20题,肖4,任4,蒋5等资料中的两三套进行背诵,应可应对自如。
考研英语方面:
真实的试题,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考试结束后,核对了答案,我觉得英语成绩应该不错,即使没达到我个人的期望,但也绝对与我的付出相符。总计,我一共深度研习了六遍历年真题。初次接触时,我专注于阅读部分,每天处理1-2篇文章,随机选取,精细研读,每篇大约耗时10分钟完成,然后用20分钟来仔细校对。接下来的几次,主要是填补知识漏洞,揣摩真题的命题思路。考研英语有一个规律,对于做错的题目,通常有两种原因,一是词汇理解不足,二是理解偏颇,而后者一旦出现,以后很可能重复犯错。针对前者,可以通过背诵单词来解决,我推荐采用杨鹏在《17天搞定GRE单词》中提出的方法;至于后者,则需要强迫自己去领会出题人的思维逻辑。提前开始复习的同学可以从词汇入手,之后再借助真题来强化记忆。最后的半个月,要集中火力攻克作文和Part B部分。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教育综合”,这是一门涵盖了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史等多个领域的综合科目。在复习时,我建议首先要构建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了解各个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例如,教育学原理中的教育目的、教学方法等;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学生心理发展等;教育史则需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关注当前教育热点问题,如素质教育、公平教育等,这些都可能成为论述题的切入点。理论联系实际是关键,尽可能将所学应用到具体情境中去思考和分析。
“教育实践与方法”更注重实践操作和教学技能。你需深入理解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程评价等基本环节,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技术,比如PBL(问题导向学习)或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模式。我会推荐多阅读优秀教学案例,从中学习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以及如何评估和反馈学生的进步。模拟教学也很重要,找机会在真实或虚拟环境中试讲,不断反思和改进自有的教学技巧。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深度阅读和笔记整理非常有效。对每一本书、每一篇论文,我都尽量做到精读,提取出核心观点,形成自有的理解。定期进行知识回顾,凭制作思维导图或做练习题来巩固记忆。对难以理解的部分,我会寻找相关研究或者教老师和同学,凭讨论深化理解。
我想强调的是,虽然考研是一个孤独的过程,但不要忘记寻求支持。参加学习小组,互相答疑解惑,既能提高效率也能缓解压力。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合理安排时间,保证足够的休息,这对持续高效的学习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