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工程力学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复习政治主观题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另一部分则是其他相关知识点。在初次接触1000题时,就要同步强化马哲的学习,尤其是各章节末尾的习题,通过这些题目来深入理解材料,培养找到相应理论点的能力。对于非马哲的部分,只需紧跟肖大大编写的肖八和肖四,这些已经足够充分准备了。十一月份起,我并未阅读精讲精练或类似全面复习书籍,听说提早阅读的同学也收获不大,除非你对政治理解深入且有高要求。我选择了迅速过两遍1000题,起初状态不佳,但后期逐渐改善。接着,我完成了肖八、米六等资料的选择题,并在风中劲草中标注出高频考点,仅做了最近五年的真题。最后的备考期间,我尽可能地做了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资料,如肖四大、米三大、蒋五大、任四大等。对于主观题,肖秀荣的资料是绝对重点!除了肖四,我也浏览了徐涛的小黄书,觉得颇有帮助,但我没有专门去背诵。
考研数学方面:
今年的数学考试出现了不少新颖的题目类型,大题目相对规范,但前面的选择填空题却让人颇费脑筋,明显感到自己的训练不足。从四月起,我开始了独自学习高等数学的旅程,仓促地在暑假前完成了初步的学习,尝试做了李永乐的全书,却发现完全无法下手,只能浏览,内心焦虑无比。之后,我对每个概念都学习了一些解题策略,到了后期做题时,这些技巧显得极其实用。学数学切记不能光看不动手,看得再多也不如亲自动手做三次。直到十一、十二月我才勉强完成了全书的三遍复习,真题也刷了两遍,第一次按照模拟考试的形式,每天早上一套,严格计时,这样的练习对我帮助很大。我大概只做了两三套模拟题。数学是我投入最多时间和精力的科目,同时也是我最后最有信心的部分,因为我深信这是提升分数的关键,我对此还抱有一丝丝期待。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我使用的资料是张剑的黄皮书历年真题。主要做完型和阅读部分,每天的量不在多,关键是熟悉真题的感觉以及保持做题的状态。做完1997-2019的真题时间大约已经到了12月上旬,剩下的半个月中我做了一些模拟题,模拟题不要在乎对错,关键是保持手感,避免生疏。真题作文我没有全部都写,写了几篇有代表性的题目。作文的书写我有高中时候练习的手写印刷体,因此没有专门练习书写,书写不太好的同学可以买字帖练习一下,英文书写很好练,提高是立竿见影的。关于单词,我没有使用单词书,我之间准备过托福考试,曾经按照《17天搞定GRE单词》的方法集中突击过托福单词,因此考研期间只是每天坚持使用扇贝单词保持对于单词的熟悉,每天的量为500。背单词我只有一句话:一次大量,多次反复。对于单词始终背的不好的同学,我强烈推荐看一下《17天搞定GRE单词》这本书并按照书中的方法操作。单词量的多寡与阅读的速度和正确率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概念至关重要。材料力学涉及的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包括应力、应变、强度、刚度等基本概念。这些概念的理解需深入到分子层面去思考,尽管无法看到,但它们构成了分析问题的基础。我建议使用图表和实物模型来帮助理解,这将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
熟练掌握基本计算方法。无论是轴向拉伸或压缩、剪切、扭转还是弯曲,都需能够准确地进行应力和应变的计算。公式只是工具,理解和应用才是核心。我会经常做一些习题来巩固这部分知识,也会尝试自己设计一些复杂情况,以此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熟悉并理解材料的性质。不同材料有不同的力学性能,如弹性模量、泊松比、屈服强度等,这些都是材料力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凭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并能结合实际应用进行分析,这是提高理解深度的关键。
,实验和案例分析也是重要的学习环节。材料力学的实验帮助你直观感受材料的行为,案例分析则你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我曾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历史上的结构失效案例,这不仅加深了我对理论的理解,也提高了我的工程判断能力。
别忘了定期复习和自我测试。我会每隔一段时间就回顾一遍学过的知识点,做一套模拟试题来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这样既能保持对知识的新鲜感,也能及时发现并弥补自有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