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我的备考计划分三步走:首先,以劲草讲义为引导,逐章学习并同步完成对应的练习题;其次,进入第二阶段,我专心攻克历年考研真题,并辅以各类预测题,如肖8、肖4等;最后,全力冲刺,熟背红皮书和《20天20题》中的关键知识点,以及之前做过的预测题中的大题答案。就这样,经过三次深入的复习,我步入了考场。特别提醒,避免购买过多的政治考研资料,它们会成为时间和心理的双重压力。重要的是精读一本教材或讲义,切勿贪多。请注意以下几点:①首次做题时,答案应写在单独的笔记本上,保持1000题的整洁。②最好在八套卷发布前完成第一轮刷题。③对于错题管理,如果是因为理解不到位而出错,务必做标记以便后续复习;若是概念性问题且已牢记,无须再次标注,以减轻二次复习的工作量。
考研数学方面:
第一阶段为基础阶段,其主目的就是为后面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我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老师水平很高,对我日后的复习都有了很大的帮助。我在该阶段主要以《数学大纲解析》为中心,学习三套经典教材。学习三套教材时,我都有针对性的做了笔记,并且认真完成了老师留的习题。做笔记主要为了加强对重要概念、定理和公式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做习题可以检验自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我还认真地阅读了《数学大纲解析》,通过它可以了解到考研数学的考试内容、各部分内容需要掌握的程度和各考点的出题方式等。
考研英语方面:
实习期间,我每天通勤将近两个小时,便利用这个时间通过手机应用复习了一遍单词。回家后,我又重新浏览了一遍,但这次只是看,不再刻意背诵。(重点:每年我只是用手机应用背一次单词,其余两次都是浏览和理解,不强制记忆,毕竟一次性记住那么多单词确实不易。)我认为,单词的意义并非如此繁复,它们往往因中西语言差异被赋予多种解释,但实际上并不需要全部记住。通过归纳和模糊处理,你会发现它们的核心含义是一致的。因此,我认为死记硬背并无太大帮助,关键在于阅读时能根据上下文推测其大致含义。我花费一个月的时间专注于小作文,改编各种类型的范文,使之符合我个人的语言风格和习惯,以便于理解和记忆。到了考试时,小作文对我来说轻而易举,因为这类实用型作文变化不大,只需替换些许词汇,基本分数就能拿到。
对于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我把它们结合起来练习,因为我正是从完形填空开始全面提高英语水平的。这两部分我仅做历年真题,从1986年至2013年,有时一周一套,后期时间紧迫时则一天一套。一位2013年取得82高分的朋友建议,当选项难以抉择时,可选择与文章主题相符的;同时,先看两个题目,读文后再解答,做完再继续看下一个题目。完成完形填空需要有意识地训练,很多正确答案可能是文章前文中出现的同义词、相应时态或反义词等。做这两类题目的时候,不应仅视为任务,还要学习其中展现的英美文化和习惯,以及为写作积累素材,包括词汇和句型。大作文我没有特别准备,倚仗原有的功底,这是我英语考试中的强项。我倾向于避免使用"I", "I think", "It"等,更喜欢将动词转化为名词,这样的表达通常更为流畅地道(这可能反映了我个人的偏好和近期的努力方向,望理解)。此外,这类用法在阅读和翻译中也常见,我在阅读时会留意并学习。还有一些常用表达会在历年阅读和完形填空中重复出现,记下它们十分有益。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至关重要。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特定物理或化学信号,并将其转换为可读、记录和传输的电信号设备。需深入理解各种类型传感器的工作机制,比如热电偶、电阻应变片、压电传感器等,它们是如何将温度、压力、位移等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的。
掌握传感器的性能参数和选原则。这包括灵敏度、精度、线性范围、响应时间、稳定性等,这些都是评价一个传感器优劣的重要指标。在实际应用中,需按具体需求来选合适的传感器,这就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再者,实践操作也是提高理解的关键。凭实验,直观地看到传感器的反应过程,更好地理解其工作原理。实验也能帮助了解传感器的实际应用,如在自动化设备、航空航天、医疗设备等领域中的应用,这样能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对“传感器技术”的学习,我认为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除了课本知识,阅读相关研究论文和技术报告也很重要,它们提供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技术进展,使知识体系更加全面和前沿。
不要忽视数学和物理的基础。传感器技术涉及到大量的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微积分、线性代数、电磁学等基础知识会在这里发挥重要作用。牢固的基础知识是深入理解传感器技术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