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实际上,我觉得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四门科目里,政治是最不需要忧虑的一门。考研政治主要考查的是公民素养和爱国精神,这一点我们要明确。我自己也是从十月份才开始着手准备政治,初期主要是梳理知识脉络,大致浏览一遍相关内容。在十二月之前,不必过于紧张政治的问答题部分,可以把更多时间分配给其他科目。临近考试的最后一个月,任四和肖四这两本资料会陆续发布,这时候重点就是购买并熟记这两本书的内容,我个人更偏向于肖四。总的来说,对于政治这一科,你完全可以放宽心。
考研数学方面:
从课本开始,因为准备得早时间比较充足所以把课后题都做了做,大概四月看完课本开始看复习全书,第一遍的时候全书上题十有八九不会,耐着性子把解析从头到尾看懂为止,这一遍特别费时,大概到六月份才把全书高数部分看完。然后马上开始第二遍,因为第一遍巩固的不错,所以第二遍就轻松很多。九月从最早的真题开始做,一天一套,不熟练的知识点需要针对性地练习,不能留死角。早期的真题大致会做就可以,不用太计较,毕竟时间久了,变化还是挺大的。因为复习的时间比较充足,最新的几年真题想留到考前训练用,所以突然就闲下来了,但数学又不能停,听说张宇的《高数18讲》不错,就找了一本开始看,有好的内容就做笔记,有好的题目摘到错题本上。在看完《18讲》之后觉得时间还是很充足,就做了《660题》的选择题部分,做起来很难,很多题还是会卡壳,但收获也是很大的。这时候差不多到了11月,这时候数学的时间就需要减少了,于是开始每天一套做李永乐的十年真题(留了最近三年的在考前做),这本书的编排我觉得很好,前面是成套的题,后面是把历年真题按章节知识点编到一块,可以按章节练习,还会出一些数一、数二的真题,适合查漏补缺。经过前面这么多轮的复习,这时候做真题会很轻松,基本上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就能做完,成绩稳定在140左右。做完套题再按章节继续做,做错的题做好记录。到了十二月开始做模拟卷,比较常见的就是张宇《八套卷》、李永乐《6+2》、合工大超越,模拟卷会比往年真题难很多,但也是必要的,尤其是这两年的难度明显在提高,需要做一些难题。考前几天把之前留的几年真题做了感受感受最近几年的出题风格以及保持做题的感觉,翻翻笔记、全书看有没有生疏的知识点,再看看错题本,然后就可以放心地上考场了。考研数学还是挺重基础的,只要复习地扎实了就不怕,近几年真题的计算量不小,需要格外注意,如果因为粗心失分就很可惜了。
考研英语方面:
我投入最多心血且准备最为充足的科目就是英语。在这门课程中,我认为积累词汇和大量阅读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考研需要掌握的词汇量相当大,所以词汇学习应贯穿整个备考阶段。我记得当时我选用了一本封皮为白色的词汇书籍,它的优点在于内容丰富有趣,采用彩色印刷配以插图,让人在学习时不会感到枯燥,每天坚持研读两个单元,反复查阅会有很大的帮助。至于阅读部分,我先是逐步攻克了那本黄皮的《考研英语阅读150篇基础篇》,开始时不宜过急,要保持每天练习的习惯,待有一定基础后,再精读历年考研英语真题,并逐篇翻译,多次分析,目标是要不仅能理解每个问题为何选择特定答案,还要清楚其他选项的错误所在,并深入剖析考研阅读题目的共性特征。关于写作,我要强调的是,一定要自创模板,避免使用现成的,这是今年我惨痛的经验教训。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本概念至关重要。工程热力学的核心在于热能与功的转换以及其效率分析。这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第二定律——熵增原理,以及卡诺循环等基础理论。这些概念不仅需记忆,更需深入理解,因它们构成了后续所有问题的基础。
掌握各种热力过程和工质状态参数的变化规律是必要的。比如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比焓和比熵的概念,以及多变过程的理解,这些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尤其在处理复杂系统时,如蒸汽发电、制冷设备或内燃机的工作过程,这些知识会起到关键作用。
再者,熟悉并能够运用热力学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利用热量平衡、功率平衡进行设备或系统的分析,或者凭效率计算评估系统的性能。这些都需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尤其是微积分的应用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建议大家多做题,凭实践来巩固理论知识。北京交大的试题往往结合实际,注重应用,所以不仅要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例题,还要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尝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找到合适的复习资料也非常重要。除了教科书,参考一些经典的热力学教材,如克劳修斯的《热力学基础》,以及一些专业的考研辅导书籍,它们通常会提供更多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性是成功的关键。定期复习,保持每天的学习进度,避免临时抱佛脚。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以便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