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机械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用的是肖秀荣的全套,政治的复习我开始的比较晚,大概是从9月份的时候开始的。每天看一章肖秀荣的精讲精练,有的章比较少的可以看两章。看完就把对应章节的练习题做一下,包括每章的课后练习和1000题对应的单选和多选,当然只是看一遍很有可能有一些知识点没有记住,做完题以后根据错题再把知识点强化一下。有一些知识还是比较难理解的,最好认真听听老师讲的,有助于理解。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算是过完了政治的一轮,第二遍重点就是1000题,再做的话错的不少,就是对照错题去巩固知识点,把错题都标注出来,方便以后再看。我把1000题过了不下3遍,但有些错题总是反复错,后来觉得没题做了,看到自习室很多人买了什么800题,就也买了那个来做,个人感觉不好用!题出的剑走偏锋,喜欢抠字眼,与真题的感觉差别还是蛮大的,但还是做完了,但我还是比较容易养成题感的,这样的题做多了会把我思路带偏,以后就没再看过了。真题才是王道!!!然后就是不停的看错题,做肖八,我做真题的时间比较靠后,以至于没有很好的养成题感,这是个教训!真题要反复的进行练习,要留些真题最后进行模拟。
考研数学方面:
我很久没接触数学了,所以我首先会粗略地通读教材,确保理解所有基本概念。数学其实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概念。我会主要依靠教材中的全书练习来提升,尽管书中可能存在一些错误,需要自己甄别。我看李永乐的书籍是因为它包含很多解题技巧和公式,能有效缩短解题时间,我认真地做了不止一遍。总的来说,我阅读了教材一遍(并有选择性地完成了部分课后习题),李永乐的书则重复了四遍。我还整理了一份错题集,在空余时间用来回顾错误。
考研英语方面:
我几乎没有专门记忆词汇,同学们常常用那本打乱顺序的单词书,他们一直复习到考试前一天,反反复复,直到书页都磨损不堪。我只是背诵了赠送的黄皮书单词册,仅此一次。我将过去十年的真题打印出来,增大了行距。早期的题目我只做翻译,不解答;后期的则先做题再翻译。我会记录每份真题中遇到的陌生词汇在小笔记本上,理论上应该随时查阅(但似乎我一直抽不出空闲)。有一段时间,我对近五年来的试题都能做到逐句翻译。
至于阅读理解,我购买了张剑的黄皮书,并使用了备受推崇的柯林斯双解字典。我在独立完成翻译后再与这两本书对照,发觉张剑的一些翻译略显勉强。不过,张剑的书设计得很实用,原文和译文分列左右两栏,便于比较。我把十年的真题打印出来,一边做题一边翻译,对我来说,两本书的差异并不显著,关键还在于自己的努力。
作文部分肯定需要提前准备,否则临场现想很难写出好文章。我准备了十大篇大小作文,务必倒背如流,这样考试时才会有话可说。记住,一定要熟练到能脱口而出的程度,仅仅背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基础概念的理解是关键。理论力学涵盖静力学、动力学和振动等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核心的概念,如力矩、动量、能量守恒等。理解并能够灵活应用这些基本概念,是解答各类问题的前提。例如,要深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要知道力的大小和方向,还要掌握力的作用线和作用点。
公式记忆与运用。理论力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定理和公式,如达朗贝尔原理、虚功原理、动能定理等,这些都是解题的重要工具。但并不等于理解,要凭做题去实践应用,真正内化为自有的知识。
再者,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学会分析运动状态,画出受力图,利用动静法或拉格朗日方程进行求解,这是一种科学的问题解决策略。注意单位制的一致性,这是避免计算错误的有效方式。
重视实例分析。理论力学中的许多概念和定理都源于实际问题,如桥梁的稳定性分析、航天器的轨道运动等。凭分析这些实例,更直观地理解理论,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持续的练习不可忽视。理论力学需大量的习题训练来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度。我建议每天保持一定的题目量,不断巩固和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