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海洋科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红宝书是唯一的出题依据,红宝书的作用不是其他书可以替代的。有人可能觉得红宝书编得没什么条理,但这些条理是可以通过自己做不同的记号划分出来的。比如,可以给关键名词画上方框,给需要注意的字眼画上横线,给那些罗列观点的排比句加上序号。需要注意的是,不论选择何种符号方式,千万不要把整本书、整段话都画上横线,这样会导致重点不明。把红宝书上出现的名言(也就是双引号里面的内容)做上标记,并注意他们所在的知识点范围,这是常考考点。充分利用肖秀荣1000题。认真做完后,要从红宝书里找出每道选择题对应的知识点。尤其是做错的题目,不能简单地看背后的参考答案,一定要回归红宝书。另外,把1000题当中出现的易错点、难点补充到红宝书的相应位置上,方便以后查阅对比。我的做法是:第一轮,看一章红宝书(PS:是非常仔细地看),同时给书本分出条理和重点,然后再做肖秀荣1000题里的一章单选题。因为不定项选择题比较难,看第一遍书就做容易打击自信。第一轮是起到打基础的作用。第二轮,根据第一轮所划的重点重新浏览红宝书,看一章书做一章不定项选择题。第二轮是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第三轮,拿历年真题和肖秀荣的最后四套题练手(PS:只做选择题)。同样,也必须非常清楚每道题源自红宝书的何处。第三轮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查缺补漏、寻找考试感觉。考研政治拉分主要靠选择题,主观题大家都差不多。而选择题中比的又是不定项选择题的实力。所以考研政治主要攻的就是选择题。三轮复习下来,选择题就差不多搞定了。关注时政,每天一点点(反押题严重,你不知道哪个就会考到),初期做的肖1000题,今年真题中出现了原题多选题,(但早已忘记答案,感觉白做了,可能也出现在了肖八中,好多人说肖八压中了题目)。11月份做、背肖四。大题必须都背完。
考研数学方面:
一直对数学感兴趣,数学成绩也一直挺好,本科学的金融,数学上数学分析啥的,整个大学过去,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所有数学都是满绩点。数学这块我用的参考书是李永乐的三套装:复习全书分阶训练、660题、真题。每天三个半小时复习时间按部就班的来,等到各种套卷出来可以选择的做。我当时除了这三套装,还做了张宇最后八套卷,最后四套卷,然后就差不多考试了。针对数学错题,我建议做题做倦了的时候拿出来看,类似题不会做时候拿出来看。
考研英语方面:
阅读理解在英语考研中至关重要,实际上,专注于真题就绰绰有余,无需额外的模拟试题。我信赖的是张剑的黄皮书系列,其中包含了大量真实考试题目。我一共做了两轮,对于错误较多的部分,我还进行了第三次复习。自考研备考初期,我就坚持每天做一篇阅读理解。初次尝试时,可能会犯不少错误,但建议不在原卷上标记答案,而是选择一个笔记本记录错误题目编号。后续重做时,需深入分析每个错误选项的原因,理解其如何误导你。许多专家对此已有深入研究,这些陷阱和技巧往往反复出现……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地球科学的基础概念至关重要。地球科学涵盖了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地理学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核心的概念和理论。例如,对地质学,需了解地壳构造、板块运动等;对气象学,风向、气压、气候类型等是基础;海洋学则包括了海洋环流、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内容;地理学则涉及到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综合分析。这些基础知识需凭教材和相关文献深入理解和掌握。
实践与理论结合。地球科学是一门实证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理论都需凭实地观察和实验来验证。例如,凭阅读地质图来理解地壳结构,或者凭气象数据来解析气候变化模式。有条件,参加一些实地考察活动,亲身体验和感知地球的自然现象,这样既能增加学习的乐趣,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再者,重视模型和案例的学习。地球科学中有很多模型,如地壳板块模型、大气环流模型等,它们帮助理解复杂的自然过程。凭分析历史事件或现实问题,如地震预测、全球变暖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持续关注科研动态。地球科学是一个快速发展且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新的研究成果和发现不断涌现。定期阅读学术期刊、关注科研新闻,不仅拓宽视野,也帮助你把握学科前沿,这对准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