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与化工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客观题。我基本上是从10月份才开始准备政治的,其实个人还是建议在当年的红宝书出来前,还是要把肖的1000题中的马哲部分结合以往的大纲解析做妥了。我10月开始看红宝书其实有点赶了,到后来1000题就只是过了一边没有再回顾错题,但是政治的客观题其实在做踏实1000题之后应该就是能做到多选错在3个以内了。得客观题者得天下,借用老师的一句话,目标是考试前你做的模拟题的客观题单选多选最多只能各错两个。主观题。我最惆怅的主观题,因为总觉着理科生出生不会编句子,不会就写不出东西了,不过到后来发现因为前期跟老师学基础比较好,很多东西都耳濡目染的学会了,一做题发现滔滔不绝,心里一下子就舒服了。最后一个月狂背的时候买了20天20题还有肖4,基本上就会背了。考完政治之后感觉就还好,主观题没啥能取巧的,就是学,就是背,学着学着就下笔如有神了。时政。政治基本上我都是买的肖的系列,感觉肖的后续工作做得很好,老师也经常给讲讲时政,平时跟听故事一样的记下了很多。
考研数学方面:
通常,考研备考中常使用的习题集包括复习全书等一系列资料。市场上常见的是李永乐的红皮系列、李永乐的粉皮版本、张宇的版本以及依据考试大纲编写的书籍。我个人推荐李永乐与张宇的,其中考纲版本听说很好,只是出版时间较晚。我自己使用的是李永乐的粉皮版,涵盖了全书、历年真题及400题模拟。此外,我也购买了李永乐红皮的660题作为基础训练,这本书虽易使人犯错,但却极具价值,总结也很到位。大约在八月底完成初步复习后,再次阅读时我对许多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感觉思路更为清晰。于是,我专心致志地研读全书,并从十月份开始参加教师的专题突破课程(课程中讲解了大量的解题技巧),同时开始限时模拟真题。尽管我没有全部完成660题和400题,但考试结果依然不错。此外,重做并多次温习错误题是必要的,别以为做了一遍就能彻底掌握。数学极其关键,分数差距往往由此产生!务必给予足够的重视!关于数学的学习,我建议提前规划,参加辅导班会有所帮助。切记,教材至关重要,它是所有知识的根本,不能仅依赖练习册,今年的真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许多试题都源于课本而非习题集中的重点。不过,大量做题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每天都要坚持做数学题,无论多么忙碌都不能间断。确保一些经典的例题和题型能无需过多思考就能解答,这是提高数学成绩的基础标准。
考研英语方面:
我觉得考研英语和大学四级、六级考试之间关联性不太大,完全可以凭借一年甚至半年的努力来攻克。英语就像数学一样,无法一蹴而就,需要逐步积累。首先,复习时要专注于背诵单词,因为单词是英语的地基,在掌握词汇之后才能去研究语法和技巧。我个人认为,英语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至关重要。这个“黄金循环”始于单词,延伸至复杂句子,接着进入阅读理解,然后是答题,再反哺阅读,通过阅读深化对复杂句子的理解,最终再次回归到单词。首先,要记住那些常考的核心词汇,当词汇基础扎实后,再挑战复杂的句子。掌握了长难句后,便可以尝试阅读理解。初期可能会错误频出,这时应借助答案找出问题所在,确定哪些长难句与题目相关,深入理解这些句子,并特别记忆其中的关键词汇,这就完整地走了一遍黄金循环。
考研专业课方面:
化工原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和反应工程四大模块。流体力学部分,要理解并能熟练运用连续性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以及质量守恒方程,特别是伯努利方程的应用,这是解决流动问题的关键。对传热部分,不仅要熟悉各种换热器的工作原理,还要掌握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以及了解傅立叶定律和牛顿冷却定律。传质部分,要深入理解扩散、对流、吸附和解吸等基本概念,熟悉拉普拉斯方程和菲克第二定律。反应工程则需掌握理想反应器的操作模式,理解速率控制步骤和转化率的关系,以及如何凭设计反应器来优化生产效率。
学习化工原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样重要。一方面,需凭阅读教材和参考书,扎实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另一方面,大量做题和实践模拟是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凭解剖案例分析,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工况,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并绘制流程图,帮助直观地理解化工过程,提高对复杂系统的认知。
团队讨论和教授的指导也非常重要。与同学共同探讨难题,激发思考,开拓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定期向导师教,及时纠正理解上的偏差,深化对知识点的掌握。
在这个过程中,耐心和毅力必不可少。化工原理的知识点繁多且相互关联,需反复练习融会贯通。保持对化工行业的热爱和兴趣,也是驱动持续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