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十一月:进入第三次阅读教材的阶段,或者可以选择研读肖老师精简版的教材。此时应专注于关键点。开始第二轮的1000题,全部重做,因为初次做对的部分可能含有运气成分,这次是为了确保理解无误。时事政治资料逐渐发布,每日需规划时间来学习。
十二月:利用前半个月重温1000题中的错误题目,并再次查阅教材以巩固知识。每天解决一套八套题,努力掌握每个细节,特别是选择题,每一题都至关重要。八套题的大题部分可略过。对于历年真题,除了最后几题完全基于时政外,其他题目也可能会与时政相关。下半月,当20天20题和最后四套题面世后,主要任务就是背诵,无论是大题还是选择题,熟记于心是关键。确实,这个阶段才需要大量背诵,因此全力以赴是非常必要的,持续到考试前一天都不放松。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的学习需要大量实践,尤其是通过做题和模拟试题来提升,切勿因难度而退缩。记得有些同学觉得张宇的题目过于复杂便避而不做,但事实上,这些难题更能检验知识的应用能力。我自己在11月底才开始接触张宇的题目,之前并未使用他的学习材料,但这并不影响解题。完成他的8套题,我能获得110到140分左右,至于4套题,分数较低就不再赘述,不过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关键在于计算过程繁琐,题目设计巧妙,常常设有陷阱。因此,我个人认为尝试张宇的题目是十分有益的,有助于找出知识盲点,同时并不会远离基础知识。坚实的根基会让你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进行模拟测试时,务必设定严格的时间限制,并尽可能完整地写出解题步骤。如果感到时间紧迫,可以选择几套题目专门进行定时模拟,以营造真实的考场氛围。在我看来,真实考试(除了16年和17年,题量较大)应在两小时内完成,对于模拟题,也应力争在两个半小时内解决自己会的部分,这样正式考试时就不会感到太大压力。多做题,多找不足,这是普遍适用的方法,但其他策略则需根据个人情况灵活调整。
考研英语方面:
在五月份以前,我研读了何凯文的《长难句》。进入六月,我开始沉浸在朱伟的《恋练有词》中,每月重温一次,从未间断,总计阅读了三次。七月,我启动了真题训练,推荐在获取真题后先复制三套备用,我自己至少完成了三轮真题演练。七月至八月初期,你可以选择先做05年以前的题目,或者如果你渴望尽早熟悉真题,也可以从一开始就用真题来提升阅读能力。做真题时需严格把控时间,首次尝试可分配18分钟一篇文章,第二次尽量缩短至15分钟,第三次则力求在13到15分钟内完成。每篇文章都要充分利用,做完之后逐句理解,每个选项都不能遗漏,深入理解!记录你不熟悉的词汇和短语,去记忆!阅读就是要反复再反复!到了八月,你就可以继续做2005年以后的真题了。十一月之前,专注于阅读部分,同时逐步练习完形填空和翻译。英语作文从十月中期开始,购入王江涛的作文书,大、小作文各背诵20篇,如果时间紧迫,也可减半,但必须倒背如流!背诵完毕后记得默写一遍(这是我个人的经验)。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涵盖了物质结构、性质、制备及应用等多方面的综合学科。在备考过程中,我深感其重要性,它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基础,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我认为,掌握这门课程,关键在于理解并基本概念和原理。
在基础知识方面,你需深入理解晶体结构,包括晶格类型、晶胞参数、晶体缺陷等内容。这些都是后续讨论材料性能的基础。对相图的理解也至关重要,尤其是二元和三元相图,它们帮助你预测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相变行为。
在材料性质部分,重点关注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等方面的知识,理解这些性能的决定因素以及如何凭改变制备条件来调整这些性能。材料的腐蚀、磨损、老化等问题也需有一定的了解。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首先是系统复习,按照教材或讲义的逻辑顺序进行,确保每个知识点都得到覆盖。做题是必不可少的,凭大量练习题来检验理解和记忆,找出自有的薄弱环节并及时弥补。再者,理论联系实际,尝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样既能加深理解,也能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发现,与同学讨论和交流非常有助于深化理解。互相提问,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互动使得学习不再枯燥,效果显著。
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也很重要。制作思维导图或者笔记,把复杂的内容简化为易于记忆的形式。这样在临近考试时,就快速回顾整个课程的重点,节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