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大多数人往往忽视了分析题的训练,认为它耗时费力且收效甚微。然而,我个人发现解这类题目其实很有趣。我习惯于手握一支铅笔开始解答,首先明确题目的要求,理解我要回答的问题,接着我会仔细阅读材料,带着问题寻找关键点,并用铅笔轻轻标记出有用的信息。随着标记的增多,你会察觉到资料中隐藏的条理性和层次感。之后,我对这些标注内容进行归纳,提炼出主要观点,并列举出来。初期可能需要逐一对号入座,但逐渐地,你会培养出一种直觉。当你的答案与题目匹配无误时,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考研数学方面:
高数:汤家凤高数辅导讲义、张宇高数十八讲(基础阶段有难度)。这个阶段以教材为主,一星期一章,个别章节量大安排两星期。主要是先看教材本科教材或者同济、浙大的皆可(但要以考纲为前提),挑一些教材课后习题来做。另外是李永乐的《复习全书》,争取搞懂每一道题。这一个过程是比较痛苦的,很多题目是似懂非懂,因此需要在比较模糊的地方做标记,下一轮复习的时候要在这些地方多花功夫。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是我投入精力相对较少的科目,这并非出于我精通英语,实际上我的英文水平只能算是普通。我认为英语的进步关键在于日常的积淀,短期提升的效果不太明显,因此回报率相对较低。并非说英语基础薄弱就意味着考研英语成绩不佳,只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磨砺。在九月之前,我仅完成了张剑150篇的一小部分,还尝试背诵了绿皮书,但发现效率低下,遗忘了很多内容,而且许多背过的知识点在考试中并未出现,所以我便停止了这种做法。从九月到考试前一天,我只专心地做了一遍历年真题。起初,我在做题时错误颇多,但随着练习的深入,我发现每套题的风格都有相似之处,掌握了其规律后,情况便有所改善,后期阅读部分大致会出错四题左右。多做真题确实很有帮助,但我只做了一遍是因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压力过大,几乎用了一天一半的时间来钻研专业课,无暇兼顾英语。所以,对于英语学习,初期应尽可能多地分配时间。在学习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朱伟的恋练有词,以缓解背单词的单调感。到了后期准备作文时,可以储备一两个通用的例子,以适应不同品质的要求。记住单词不必花费过多时间,感觉这样效率不高,建议每天挤出一点时间浏览一下,特别是那些常出现在真题中的词汇。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的基础在于热力学和动力学。热力学三大定律是理解物质能量转换和过程方向性的基石,特别是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和第二定律——熵增原理,它们贯穿于所有化学反应中。动力学则涉及反应速率和机理,要深入理解Arrhenius方程和过渡态理论,这对预测和控制化学反应速度至关重要。
量子化学是理解分子结构和光谱性质的重要工具。薛定谔方程、波函数和能级分布等概念需深入理解。分子轨道理论和价键理论帮助解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这对材料的电子结构分析有直接影响。
再者,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在材料科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理解表面吸附、Langmuir和BET理论对研究材料的表面性质和催化性能极其关键。胶体化学中的稳定性、聚集和电荷调控等内容,则对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有深远影响。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和应用比记忆更重要。理论部分需凭做题来加深理解,如计算反应自由能、判断反应自发性等。实验部分,尽量结合实际案例,比如凭模拟软件进行分子动态模拟,或者分析实验数据,了解物理化学原理如何在实践中应用。
讨论和合作也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好方式。找同学一起解题,互相讲解难点,或者参加学习小组,共享资源,共同进步。定期复习和预习,保持对知识的持续接触,有助于巩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