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机械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对政治方面的担忧最小。第一年,我主要依赖肖秀荣的试卷集以及历年的试题。前期,我投入大量时间解答无数选择题,几乎完成了2000年后所有能找到的题目(因为快速完成选择题是提高分数的关键步骤,尽管我的成绩并不顶尖)。进入后期阶段,我在回顾错误或已经做过的选题的同时,也开始研读大题的素材。我的策略很简单,无论基础如何,购买肖和任的试题,比较他们的答案解析,理解他们从何种角度剖析问题,并找出其可能的盲点。通过参考马哲教科书的不同章节,我能发掘出新的分析角度。以寻找答案缺失为目标去学习,能让你站在更高的视野,同时也能记住更多的内容。此外,高中政治强调的方法论,我要强调,绝对是考试的重点,即使肖秀荣本人未予确认,但我确信它一定会考。当你做了很多卷子,看了许多主观题的答案,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分析角度和方法论来解释。所以,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的建议是你想到的所有相关方法论和观点,都尽可能地列举出来,写在答题纸上。我们的政治考试并不要求你担心偏离主题或者担心6、7个要点中有1、2个不太贴切。实际上,评卷老师更害怕的是你的回答缺乏深度和广度,而不是因为你联想的知识点过多而扣分。近年来的考研趋势是鼓励考生展现个人见解,了解这一趋势将有助于你更加自如地备考。
考研数学方面:
高等数学的复习大纲建议以此作为参考。我认为数学的学好的关键就是举一反三,参考书不要多,考研数学界的大咖出的书随便有一本就行了,我当时复习的时候还是用的12年的旧书。数学的知识点其实不错,但是知识点的运用相当灵活,不建议用题海战术,关键在于总结,对于一种类型的题做完之后心里要有谱,知道这类题考察的知识点是哪些该如何运用。大体的复习思路是暑假强化基础知识点,过一遍课本(建议用同济版),课后题做不做视自己情况而定,反正我是没做。暑假结束开始做真题,真题是最宝贵的复习资料。要做到每道题都弄懂就可以了,如果时间富裕,可以做一些模拟题,如果没时间就算了。
考研英语方面:
阅读能力是英语学习的关键,而历年真题是最佳的学习材料。我从大二升大三的暑假起,直至大三上学期结束,每天都坚持在墨墨背单词平台积累词汇。正月十三开始,我跟随何凯文的每日一句学习,但暑假后因耗时过多而暂停。接着,在2月至3月期间,我完成了恋恋有词的学习,并完成了第一轮背诵,直至考研结束,总共背诵了六遍。5月份,我粗略地回顾了基础语法规则,随后着手做真题,从1997年开始,每两日完成一篇阅读理解。首先做题,然后逐句分析句子结构并翻译,核对答案后,我会把不懂的词汇和句子记在笔记本上,以便后续复习查阅。尽管这种方法显得较为繁琐,但对我个人而言,成效显著。
考研专业课方面: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涵盖广泛且深度要求高的课程,它包括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材料力学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在复习初期,我会建议大家先建立起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对各部分的内容有大致的理解。例如,机械原理中的力分析、动力学问题,机械设计中的结构强度计算,以及材料力学中的应力应变关系等,都是需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基础知识点。
对机械原理,理解并掌握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其运动特性至关重要。例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不仅要能画出它们的运动简图,还要理解其动态性能,并能进行相关的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
在机械设计部分,需重点学习的是承载能力和寿命的设计计算,如轴、齿轮、轴承等零部件的设计准则和计算方法。这部分理论性强,需大量的习题练习来加深理解和应用。
至于材料力学,它是机械工程的基础,主要研究固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疲劳断裂等内容都需深入学习,尤其是应力应变状态的判断、强度条件的应用等,这些都是解题的关键。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实践”是最有效的方式。理解是基础,凭阅读教材、听讲解,将知识内化为自有的理解;实践则是提升,凭做题、模拟设计,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这样真正掌握知识。利用网络资源,比如观看教授的讲解视频,参与在线讨论,都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
定期复习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防止遗忘并巩固记忆。我通常会每周抽出一天时间,把本周学过的知识再过一遍,梳理思路,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