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器人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政治复习,其实并无太多窍门。关键在于深入研读教材,务必细致入微。我个人选择了任汝芬的四部系列书籍,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部,第二部则配合第一部看了两遍,部分题目过于教条,几乎照搬教材,适合作为巩固基础知识之用,无需过分纠结。如果想要练习题目,最佳选择仍然是历年真题,尽管近年来考点不再重复,但其命题思路和考查方式极具参考价值。至于第三部,质量欠佳,几乎无太大帮助,建议多重温第一部,深究真题。任汝芬的最后一套四题信息量较大,质量平平,若有富余时间可尝试完成。考前,肖秀荣的四套题非常必要,有可能会押中一些主要论述题,例如12年和13年,均有六分大题被准确预测到。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背诵一些大题的标准答案,即使无法完全预测原题,但在考试中仍能找到应用之处。另外,市面上流传的“20天20题”小书也值得一读。尽管不太可能直接命中原题,但其中的一些通用语句在答题时特别实用。我认为,学习文科需要大量背诵,有些知识点虽然理解,但自行表述往往不如他人概括得精炼。熟记一些语句,答题时不仅能省时省力,还能使答案更为精准。
考研数学方面:
大致浏览完教材后,紧接着就需要全面研读书籍了。此时重读,会发觉:哦,这个概念我以前接触过,那个技巧运用的背后原理是这样的,当初学习时就有类似的理解。初次阅读教材时,我已经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的任务则是提升技能的娴熟程度。这一时期可视为题海战术阶段,虽然题量不算惊人,但随着专注力的提高,它会迅速成为过去。
考研英语方面:
学习英语的核心是实战练习,通常以真实试题为主,而各种辅助材料往往是对这些试题的预习或解析。实际上,即使经过详细的分析,一段时间后记忆也会淡化,因此别畏惧重复,有时候五六轮下来,仍有些知识点难以完全掌握。在连续做两遍真题之间要有适当的间隔,完成后回顾并比较两次的错误,相同的错误必须找出原因并改正,这些都是你常犯的疏忽或思维误区。我自己大约也重复练习了四到五次,到了后期,由于英语学习的时间减少,所以在初期扎实打好基础至关重要,这样后续的学习才会更加顺利。
考研专业课方面:
“机械原理”是一门涵盖了机构学、动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的学科,它要求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机械结构、运动规律以及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复习时,我将这部分内容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机构分析、动力学理解和设计应用。
对机构分析,理解各种常见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特性至关重要。例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不仅要能绘制机构运动简图,还要能够分析其速度、加速度和力的分布。这需大量的实践和思考,凭做习题来不断加深理解。
动力学理解主要是关于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包括动量、动能、势能的计算,以及达朗贝尔原理、虚功原理的运用。这部分需扎实的物理基础,也需对力学模型有好的构建能力。
设计应用部分涉及到如何按特定需求选或设计合适的机构。这里,我建议大家多看一些实际案例,了解并尝试自己设计一些简单的机构,这样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主动学习意味着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是要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对机械原理,我会经常画图帮助理解,凭拆解和重构机械结构,自我检验理解程度。
深度学习则强调深入理解每一个概念,不仅仅是。例如,理解一个机构的工作原理,不仅要知道它的运动形式,还要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运动,背后的动力学原理是什么。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点也是必不可少的,帮助巩固记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