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国际贸易学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政治学习,你可以浏览相关知识,但我初期复习侧重于研究历年真题的选择题,提炼出经常出现的误导性选项,因为这些常常被用作迷惑考生的工具。对于主观题,我仅了解了答题技巧和基本思路。大约在10月中旬,我才正式启动政治的深入复习,特别是研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点,同时全力掌握肖秀荣编写的模拟试题,每一道题我都仔细看过,并记诵了一部分。肖秀荣还有一本关于形势与政策的书,一旦出来就建议购买,迅速刷完,这绝对值得你投入时间,一定要打印出来认真做题!
考研数学方面:
我认为数学其实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出多么灵活的题,都是包含了某些很基础的知识点,所以在直接上全书之前,我把高数和现代的课本完整而且细致地看了一遍,做完了几乎所有课后题,连带着大一买的一本高数辅导上的题也全部写完,同时把知识点做了笔记,一些很巧的积分,求导之类的例题也记下了,然后进行总结(比如我就总结了三角函数各种组合的积分求法)。看完已经是九月下旬,然后上全书,当时就感觉全书上的题80%都能写对了。写完全书是十月底,然后开始真题。我觉得真题最有说服力,每天上午固定两个半小时做真题,时间到了以后给自己严格打分,分析出错原因,然后把不太记得的知识点也记下来在专门的本子上,所以其实整个上午几乎都献给数学。就这样写了两遍数二真题,数一数三各一遍,后期时间也不太够了,所以就定三小时写两套卷子。开始写真题的时候分数不好看,而且时间老是不够,不过慢慢巩固找自己的弱点过程中,效率也慢慢高了。做完真题之后,开始做模拟卷,一直到考前三天才停下来。最后三天就是把笔记从头到尾整理了一遍。因为每年数学是在上午考的,所以我也一直选择在上午看数学。
考研英语方面:
从八月末起,我开始了英语一的阅读练习,每日投入2至3篇文章,完成之后会对比解析以理解文意,并摘录生词。这样的过程一直持续到十月份,我才终于完成了所有英语一的阅读题目。接着,我转向英语二的阅读部分,由于其题目数量有限,所以我调整为每天两篇,同样遵循解题、核对答案、理解文章、记忆词汇的步骤。错误多并不必过于担忧,关键是要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偶尔会出现一些难以确定答案的题目,不同参考资料可能会给出A或B两种答案,但这类情况非常少见,无需过多纠结。我大约对英语二的真题进行了三次刷题,第三次时模拟考试时间限制,使用答题卡来完整做一套试卷。词汇积累至关重要,但每个人记忆单词的方式各异。我发现使用单词书对我效果一般,于是选择了网上下载的一份无序的单词列表,只有英文单词和中文释义。在遮挡中文释义的情况下浏览单词,标记出“不太熟悉”和“完全陌生”的,然后重点复习这些部分。随着词汇量的增加,阅读能力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综合主要涵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是理解个体经济行为的基础,如消费者选、企业生产决策等;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个经济体的运行,包括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这两部分都需深入理解和熟练应用基本理论模型。
对微观经济学,理解供求曲线、边际效用递减、弹性概念至关重要。要掌握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寡头等市场结构的特征及价格决定机制。对宏观经济学,了解国民收入核算、IS-LM模型、AD-AS模型等是基础,还要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学习经济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学会运用。我会凭做题来检验和巩固理论知识,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如分析政策影响、预测市场变化等。福州大学的经济学综合试题往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阅读经济新闻,关注时事,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原理。
复习过程中,我重视教材和参考书的使用。我选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作为主教材,配合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进行深度阅读。我还利用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作为补充读物,其清晰易懂的语言对我理解经济学概念大有裨益。
历年真题和模拟题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们帮助你熟悉考试的出题风格,了解题型,找出自有的弱点并针对性地加强。我通常会把做题当作一种自我测试,每次完成后都会认真分析错误,寻找知识点的遗漏。
我强烈建议找一个学习小组或者导师进行讨论。经济学中的许多概念和理论需深入探讨,凭交流激发思考,提升理解。团队学习也能保持学习动力,你在漫长的备考路上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