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电子信息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在六月初,我购入了肖秀荣的学习套装,包括精讲精练、1000题以及命题人讲真题的上下册。我的策略是一章接一章地学习,并同步完成对应的1000题练习。我认为七月份启动政治复习并不算早,毕竟那时正值暑期,心态相对轻松,专注度逐渐提升。然而到了九月,随着紧张感增加,对政治复习的耐心会显著下降。正如我之前提到的,一旦放松,进度就可能受阻。七月时你可能会觉得九月开始复习绰绰有余,但九月看到大量的背诵资料和阅读理解,又会寄希望于肖四、肖八、蒋五等预测卷。实际上,完全依赖押题是不现实的,提前扎实准备才是上策。老师们会在不同阶段逐步精简课程,反复强调基础知识,这种温故知新的过程至关重要。跟从老师的指导很有帮助,因为他们能帮你理清教材中看似无序的知识点,找到便于记忆的逻辑或技巧。最后的冲刺阶段,我几乎尝试了所有市面上的押题卷,少说也有三十套。
考研数学方面:
从11月直至考试前夕,将错题集重温一次,模拟试题精选部分务必涵盖(可考虑网购最后的一些预测卷来实战演练)。每月的后半段,我们安排每周两次模拟测试。进入12月,我开始做张宇的最后八套试卷,这个过程中,极度强调仔细审题,我自己常因粗心而犯错,这在考研时也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因此,希望大家能格外培养这种细心的习惯。此外,我还强力推荐合肥工业大学的五套卷,题目的质量和深度都非常出色。到了最后的决战阶段,关键在于稳固知识点,题量不是重点,保持冷静的心态,找出学习中的遗漏并及时弥补。
考研英语方面:
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英语考试至关重要!在词汇积累的基础上,必须通过练习来提升。我初次备考时,从9月份起,集中攻克了1997至2004年的阅读题两遍,接着是2005至2012年的真题四遍,以及2013至2018年的阅读一遍作为后期自我检测。第二次备考期间,同样是从9月开始,我精研2005至2012年的真题三遍,并完成了2013至2016年阅读一遍。通常,我会安排一天完成两到三篇阅读。初次备考时,我投入大量时间于英语学习,而第二次则有所减少。阅读的第一阶段是解题,随后查阅并记录所有不熟悉的词汇,与单词书同步记忆;第二阶段则是全文翻译,包括题目和选项都要动手写下;第三次再做题,分析错误原因,揣摩命题思路。
考研专业课方面:
自动控制理论,顾名思义,主要探讨的是系统如何自我调整以达到预设的目标。其基础包括系统的建模、分析和设计,涵盖了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等多个数学领域。理解并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学好自动控制理论的前提。
对系统的建模,需熟悉各种动态系统的描述方式,如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模型等。这部分需具备扎实的微分方程知识。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是连接时域和频域的重要工具,必须熟练运用。
稳定性分析是关键。Lyapunov稳定性理论是判断系统稳定性的主要手段。理解并能运用Lyapunov函数构建稳定性证明是这个阶段的重点。根轨迹法和奈奎斯特判据也是常用的稳定性分析工具,它们直观实用。
再者,控制器的设计是自动控制理论的核心。PID控制是最常见的反馈控制形式,理解其原理和参数整定方法是基础。对更复杂的控制系统,如状态反馈、输出反馈等,需掌握 Kalman滤波器和LQR控制器等高级设计方法。
实践操作同样重要。凭MATLAB或SIMULINK进行仿真,直观地观察系统动态行为,帮助理解和验证理论知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理论的理解还是问题解决能力,都有极大的提升。
在学习过程中,我建议大家多做练习题,不断巩固理论知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交流思考,这将大大加深理解。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多向老师教,他们会给你宝贵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