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如果你的政治基础不好可以从7月份开始复习政治,我是从10月开始复习政治的,个人认为复习政治不用特别早。如果平时有条件和时间最好要看一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越早看越好。因为在考研政治中时事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果在前期你能够对发生的这些事件有印象,那么在后期的复习中就能够节省不少理解内容的时间。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是学习的重中之重,拉分太厉害了。好多人都说课本要多看,但是我认为把定理和例题看会了就行了,不用非得弄懂定理是怎么证出来的,浪费时间而且偏离考试方向。要把复习全书至少做两遍,第一遍每道题都做,第一遍做的时候会感觉很多都不会,没关系,刚开始都那样。要结合最近三四年的真题题型来做题。真题要做两遍,特别是近几年的题型要多研究。我觉得大家可以先把课本过一下,不会的尽量问。一定要把基础打牢!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英语水平中等偏上,与政治科目相当稳定。听力和口语是我的短板,勉强通过了六级考试,但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还算不错,这可能是因为偶尔我会浏览英文网站或阅读英文新闻。据我理解,考研英语的挑战不仅在于词汇和语法,更在于使用英文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有时即使完全理解文章和题目,也可能无法正确答题。首要任务当然是掌握词汇。我选择的是由俞敏洪主编的无序绿皮单词书,但实际上任何单词书都可以,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不能懈怠。到了复习后期,主要依赖真题来学习词汇,早期则依靠单词书。
英语真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选择了丁晓钟的历年真题超精解,同时也购买了张剑的真题黄皮书作为参考和对比。我从一开始就着手做真题,从难度最高的2010年开始(结果不尽如人意)。我想表达的是,近年来的英语试题相对简单,但我们应以应对最困难的情况为准备。初期,我在阅读理解中的错误率较高,大约错了七个左右。后来我发现,我倾向于用自己的逻辑解答,而非依据文章寻找答案。考研英语需要根据文章内容选择答案,而不是凭直觉。到后期,我将阅读错误率控制在五个以内(这是第一遍的错误率,之后真题更多用于自我评估)。对于长难句,我认为真正的考验在于翻译部分,而阅读理解并不需要深入解析每一个复杂句子,只需大致理解其含义。因此,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足以应对考研英语阅读中的长难句。从第二次做真题开始,重点转向分析,识别不熟悉的单词、常出现的短语搭配以及反复落入的陷阱。我没有计算具体做了多少遍,只是反复练习。到最后,一眼看到首句就能大致猜出文章主题和问题所在。
作文是我较弱的部分,所以我投入了较多时间。我看了王江涛的作文书,他的风格比朱伟的更为平实,也更容易背诵。我从九月底开始研读并背诵王的作文,主要集中在真题的作文,涵盖了大约十几年的试题,其他预测题没有背诵,因为时间紧迫。后来我又买了张剑黄皮书的作文部分,但除了获取一些素材,我并没有深入背诵,最终这些素材也没有派上用场。因此,我的作文成绩并不理想,预计总分也就十七八分左右。我认为,作文最重要的是形成个人风格,单纯依赖模板意义不大,考试时可能会因紧张忘记背过的模板。最好是能总结出自己的写作框架。
考研专业课方面:
微观经济学是基础,它研究的是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我在备考时特别注重理解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以及市场结构等内容。这些理论不仅是考试的重点,也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并非死记硬背,是要凭实例解析,形成自有的思考模式。
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体经济运行规律,如国民收入决定、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这部分需理解宏观经济指标的含义和计算,以及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我建议多做宏观经济模型的推导和分析,这对理解和应用宏观经济学知识非常有帮助。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综合中的实践部分,它将经济学理论与统计学方法结合,用于实证研究。掌握基本的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至关重要,理解并能解释模型的结果也是考察的重点。在学习过程中,我经常利用R或Stata进行模拟实验,以此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在学习方法上,我强调理解和应用非单纯的记忆。我习惯于阅读经典教材,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和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并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做题和模拟考试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帮助熟悉考试形式,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我强烈推荐参加讨论小组或者找一个学习伙伴,一起讨论问题,互相解答疑惑,这会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也能为学习提供强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