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8月之后复习政治都不算晚,9月初8月底政治考研大纲会出来,一定买一本,出题老师手头只有1本书,就是考研大纲解析,很多选择题都能在书上找到原话或者出题点,并且直接就是出自考研大纲解析,墙裂推荐买一本。考研政治涉及到好几本书,课本可以看也可以不看直接看,前期可以选用大纲解析或者任、肖的一些资料进行复习,中期可以看看风中劲草,后期主要是时事政治和形式的复习。政治呢,不建议过多的做题,想做的话可以适当做做往年的真题。冲刺时,肖四任四可以选择性地看看重要的材料分析题,押题就等于押宝,所以不要做太多的预测题之类的。每年政治选择题不会直接考类似“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是什么”这样的知识点的,而是结合具体的题干情景、语境是考查,因此要注意从题干分析出所考得知识点。对于材料分析题,一般是答出知识点(论点),然后结合材料围绕论点进行展开。最后押题墙裂推荐肖秀荣的最后四套卷,这个必须背诵的,肖秀荣号称“泄题大王”,政治不能掉队。
考研数学方面:
我首先专注于复习线性代数,同步阅读教材并解答习题,这样的过程帮助我清晰了思维,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学科的框架。接下来,我以同样的方式处理高等数学,将课堂讲义与教科书内容相结合,自我整理笔记。在数学复习的过程中,我发现“重复”是至关重要的关键词。特别是不断重做历年真题和反复梳理课堂笔记,我觉得这对我的最终成绩提升最为显著。自11月起,我就依据个人的理解,将真题解析和笔记整合成一份解题手册,并在每日做题前浏览一次,以此来延缓记忆衰退。到了后期,我会每天抽出时间在空白纸上默写这份解题笔记。如此一来,我发现自己的数学逻辑逐渐增强,解题也变得更加流畅。不断地归纳教师的笔记,以及三十多年的数学真题,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答题笔记,这使得我在考试时能自如地联结各个知识点,有条不紊地解答问题。
考研英语方面:
真题很重要!!!除了张剑的黄皮书(真题及真题解析),我没有做过任何其他的练习。我先把05至12年的真题做了三遍,后来没题了又做了一遍94至05年的真题,最后在考前半模拟半练习地做了13年以后的几套真题。我没有专门分析题型和出题规律,也没有刻意地背诵,就是保证每天的练习量,保持答题状态,当然做题情况有好也有坏,我都没在意,坚持练而已。到了最后半个月的冲刺阶段,最好不要频繁做题,每周一两套即可,不要被正确率影响心情和信心,做做以前的阅读,不对答案,纯粹练手用。另外还有一个教训就是尽早练习写作文,不要往后拖,越往后越不想练,最终在考场上会写得很难受。(总结:反复背单词、刷阅读贯穿始终,之后再准备其他题型)作文的话,虽然计划10月份之后每天背点素材,背完后再默写,但是因为被专业课搞得头大根本没心思好好背这个,就一拖再拖。拖到考前一周左右看了一些作文模板,再结合一些素材,总结了属于自己的一份模板。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综合”涵盖的内容广泛,主要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力学性能、材料成型工艺等多个方面。对材料科学基础,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如晶格类型、晶胞参数等至关重要,要掌握相图分析,特别是二元系和三元系相图。材料物理化学主要涉及固态反应、扩散、表面现象等,这部分需深入理解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基础原理。材料力学性能部分则需理解各种应力应变曲线,掌握不同材料的强度、塑性、韧性等特性。材料成型工艺部分,比如金属成型、塑料成型、陶瓷成型等,要了解其基本过程、设备及影响因素。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构建知识框架极其重要。先从大方向把握每一科目的核心概念,逐层细化,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例如,我将材料科学基础的晶体结构、相图分析等作为一级节点,再将具体的知识点如晶格常数、二元相图等作为二级节点,以此类推。这样更清晰地看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做笔记也是我备考的重要环节。我会将每堂课的重点内容整理成笔记,并尝试用自有的语言解释,这样既能加深理解,又便于复习。定期回顾和自我测试同样关键,凭做历年真题或模拟题来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找出不足并及时弥补。
团队学习和讨论也很有价值。与同学一起讨论难题,不仅互相启发,还能激发思考的深度。凭讲解知识点给他人,也能进一步巩固自有的理解和记忆。
保持好的心态是整个备考过程中的关键。面对压力,要学会调整,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每一次学习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