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地球物理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最后一个月进入了疯狂记忆阶段,我通常在下午两点半至三点半以及晚上七点至八点,专注于背诵《风中劲草》和启航的《20天20题》。此外,也会回顾之前在肖1000中积累的材料解析题的重要考点。我一直保持着大约每天三个小时的政治复习时间,直到考研的前一天。至于政治考试的时间管理,我参考了任汝芬的四套题,他建议将时间均分为选择题和问答题。因为对于选择题,你的答案通常是即时的,过度思考并无益处,甚至可能不如随机猜测。而且,如果没有十足的确定性,最好不要更改最初的选项,这是多数考生的经验教训。问答题部分占50分,如果肖秀荣的预测准确,他详尽的论述会让你书写到手酸;如果不完全吻合,你需要快速从记忆中找出相关知识点,并且自行构造论点,这都需要宝贵的时间!
考研数学方面:
今年的试题颇具挑战性,颇有张宇风格。复习初期,打好基础是关键,要全力以赴地掌握全书中的每一个方法和习题。我选择了张宇的高等数学教程,以及李永乐的线性代数和全书。每位作者的书籍都有其独特之处,我将李永乐的全书研读了两遍,张宇的高等数学则超过三遍,李永乐的线性代数同样也读了三次以上。十月份起,我开始做四套历年真题,每次得分通常都在130分以上。接着是张宇的八套卷和李永乐的6+2,难度较高,不需要严格按照三小时的时间限制,遇到难题不必纠结,不懂的话可以直接查看答案。每天我还是会抽出一些时间回顾全书。之后,我尝试了张宇的最后四套题,依旧非常具有挑战性,不过今年的实际考试难度也是如此。接下来,我完成了剩余的真题,并且每套只用了两个小时,因为很多题目我在全书中已做过,分数可能不太准确。这段时间,我会专注于错误题目的整理和笔记的复习。最后,迎来了考试。面对大题时,我感到困惑,许多题目无从下手。因此,减少错误至关重要。
考研英语方面:
首要任务是词汇。在备考英语的过程中,掌握词汇是最基础的一环,不容丝毫懈怠。直至考试前夕的那个夜晚,我仍在研读单词。每个人记单词的方法都有所不同,但关键还是在于反复背诵与记忆。我个人觉得刘一男讲解单词颇为独到,他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我习惯于早晨浏览一些单词,数量不多,然后白天间隔一段时间就回顾一下。入睡前,我会再次浏览一遍当天学习的单词,随后安然入睡。次日清晨,我会重温前一天的单词。重要的是,我们不应仅仅为了看单词而看,如果只关注数量而不顾质量,很快就会感到厌烦。起初,不必急于求成,少量但能牢记的单词将增强我们的自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逐渐加大学习量,这样的方法效果显著。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概念是关键。地球物理学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包括地质力学、地震学、重力学、磁学、电动力学等多个领域。每一个领域的基础知识都是构建深入理解的基石。例如,要理解地震波如何凭地壳传播,就需熟悉弹性波的基本性质;要掌握地球内部结构,就必须明白重力和磁场的变化规律。我建议把教材上的基本理论和公式吃透,辅以相关的科普读物,帮助建立直观的理解。
做题实践不可少。地球物理学涉及到大量的计算和数据分析,这需具备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我推荐购买一些经典的习题集,如《地球物理学基础问题解答》等,凭解决实际问题来提升解题能力。尝试自己去分析和解释实际的地学现象,比如地震事件或地质构造的形成,这样既能检验理论知识的应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
再者,实验和数据处理技能同样重要。在中山大学的课程中,实验和实地考察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绘图,如GMT、MATLAB等,是非常实用的技能。凭网络教程自我学习,或者参加学校的相关培训。
持续关注科研动态。地球物理学是一个快速发展且与实际应用紧密相连的学科,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前沿技术能帮助拓宽视野,启发思考。定期阅读学术期刊,如《地球物理学报》、《地质学报》等,或者参加线上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