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考的不算高,但在北京这种压分严重的地方也还凑合了。即使你复习得尽善尽美,大概率也就只能比我多考几分。把这些时间花在数学和专业课上,你提高的就远远不止这几分了。我是九月中下旬开始复习的(十月份开始我觉得也不迟)。毕竟内容还是比较多,只不过这样可以稍微轻松些,强度不要太大,看《政治大纲解析》,对于所谓的红宝书,我是这样用的,第一遍,大致浏览,不做笔记,第二遍,对照历年真题把重点标注出来,第三遍,反复熟记标注的地方。我用的是肖秀荣的系列资料,但今年没怎么押中题,所以还是不要抱太大希望在押题上。专业课:整理二版笔记。尝试背诵并默写。回顾课本。分析真题,可以根据真题来大概决定哪些是重点,做到心里有数。 政治,可以开始做1000题了,错题要反复看。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从分数上将,考研能不能拉开差距就看它了。数学考试题量大,主要考的是你解题的准度和速度,大家多在这两方面下功夫。追求解难题在这种考试里是没意义的。第一阶段主要是用的同济第五版的课本进行复习,基本定理要搞懂,例题要一个一个验算,课后题每个都要保证作对。数学复习最忌眼高手低,希望大家都能踏踏实实进行这个阶段。第二阶段就开始大量做题,选择习题册最重要的是要贴近考试难度,太难的是没有意义的。我比较喜欢李永乐的复习全书,这本习题册难度是我做过的最贴近考试难度的。第三阶段主要是开始模拟,这两年这类习题册逐渐多起来了,大家可以自己选择。关键是要完全模拟考试,找两个半小时进行模考,合理分配时间。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学习始终伴随着我的复习进程,但我并未投入过多的精力。关键是要始终保持对英语的关注,即使在面临专业课程的巨大压力时,也要坚持做一些英语练习以保持语言感觉。首要任务是阅读,这是复习中最具成本效益的部分。我使用的是张剑的黄皮书150篇(实际上只有100篇)。起初,我会出很多错误,每道题目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大约完成20篇后,我就逐渐适应了考研阅读的风格。此时,可以开始做英语真题的阅读部分,每天都精读并分析一道题目,标记不认识的词汇,理解复杂的句子,并深究错误的原因,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一个小时。其次,作文也相当重要。由于我较为慵懒,从未背诵过任何作文,我只是在复习后期平均每星期自己动手写一篇。我发现作文的基本框架通常是首段描绘画面,第二段列出三个理由,最后一段进行总结。久而久之,写作也就变得得心应手了。不过,我还是建议大家认真对待作文复习,积累一些常用短语和复杂句式,多背诵范文,这才是提高分数的关键。此外,书写工整也不容忽视,因为我时间充足,英语的主观题我都会先打草稿再抄写到答题卡上,这对提升成绩颇有帮助。接下来是翻译、完形填空和新题型,我个人认为每周各做一道题目就足够了。至于背单词,初期我试过各种版本的大、小词汇书,还自行整理了真题中的生词,掌握了大约2000个核心词汇后,每天复习100个,直至考试前一天,这种方法对我非常有益。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的核心包括热力学、动力学、量子化学和统计热力学四大块。热力学主要关注能量转换和物质变化的规律,特别是三大定律,理解和应用这些定律能帮助预测反应的方向和平衡状态。动力学则研究化学反应的速度和机理,要掌握Arrhenius方程和过渡态理论等基本概念。量子化学是理解分子结构的关键,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是核心,统计热力学则是连接微观粒子行为和宏观现象的桥梁。
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记忆是并行的。对公式和理论,既要能背诵,更要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例如,理解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决定反应自发性的原因,比单纯ΔG<0更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对复杂的概念,如量子力学中的泡利不相容原理,凭画图或者实例来辅助理解。
做题是提高的重要途径。物理化学的题目往往需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所以解题时要有全局观,不能孤立看待每个部分。定期回顾和整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凭制作思维导图或笔记,帮助巩固知识结构,提升记忆力。
实验部分也不能忽视,它是理论知识的实践验证。凭实验室的操作,你直观地感受化学反应的过程,对理论有更深的理解。实验报告的撰写也能锻炼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找到合适的学习伙伴或者导师指导也很关键,他们能提供不同的视角,解答疑惑,共同的进步会你更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