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我大约在10月份启动了政治复习,每天专注于选择题,不过量不大。我挑选了一本类似教科书的资料(我选择了《风中劲草》),每天都仔细研读一部分。实证显示,许多权威专家指出的重点确为必考内容,但他们未特别提及的部分也可能成为考点,这就是你可以超越他人的关键所在。深入阅读并基于理解掌握选择题,不必一味死记硬背。对于大题,我通常在考前20天左右开始准备,每天熟记两到三题,主要是为了考试时能有话可说。即使无法完全背诵,也不必过于担忧,因为你之前奠定的良好基础会让你应对任何题目都能洋洋洒洒地写出满满的答案。
考研数学方面:
九月起,我回归基础知识,全面复习了教材和复习全书。进入十月,我完成了660题,并重做了暑期训练中遇到的困难与错误题目,以及660题中的错题难题。从十月初开始,我着手历年真题,但并未从头做起,而是从2005年至2016年的试题入手,起初每日一练,后期改为每隔两到三天一套,整个过程大约用了一个月。每个人的进度不同,做题频率可灵活调整,但务必严格把控时间,模拟真实考试环境,答题后认真批改,深入理解错题难题。完成真题后,我转向李永乐的六套冲刺卷和张宇的八套卷,这些卷子难度较大,分数不必过于挂心,关键在于巩固知识和维持手感,非必做项目,真题才是重心。在此期间,我会继续做冲刺卷,同时回顾之前的错题,不断温习660题、真题和模拟卷的错题。十一月以后,我每天投入约四小时在数学上。而八套卷则能让人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唯有正视现状,才能持续进步。
考研英语方面:
我英语水平一般,不好也不坏(六级550+)。暑期我只背了单词。随便借了本单词书,一个一个地背,不会的单词做标记,第二遍再背,会了的单词划掉,第三遍再背。每天根据自己能承受的单词量安排一下就好。除了英语单词书,我也安装了单词软件在手机里,没事就看看。英语的真题一定要格外珍惜,倍加重视。英语真题我是这样分配时间的:一天做完型,一天做前两篇阅读,一天做后两篇阅读,一天做新题型和翻译,每次练习我都会记录做题用时,以便把握做题速度。这样一整套真题(除大小作文)做下来大概需要5天左右。英语的真题做完已经是11月底了。冲刺阶段:这个时候要注意模考了,我在复习过程中留下了最后两年的真题没动,然后考前两周每周按考试时间模拟。
考研专业课方面:
大学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它涵盖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量子力学等多个领域。在复习初期,我建议大家先全面梳理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对每一个概念,不仅要理解其含义,还要掌握它的应用场景和计算公式。
在力学部分,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原理是基础,振动和波动的知识也非常重要,尤其是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对热学,理解分子运动论和热力学四定律是关键,能用它们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电磁学部分,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的概念和麦克斯韦方程组需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光学中,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的内容都需掌握,特别是光的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量子力学虽然较为抽象,但基本的波粒二象性、薛定谔方程和氢原子模型等内容要熟悉。
在学习方法上,我强调“理解+练习”。理论知识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凭大量的例题去深化理解,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做题时,不仅要追求正确答案,更要理解解题思路,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定期的复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防止知识点的遗忘。
我还建议大家找到合适的教材和参考资料,比如《大学物理学》(贾德森/福斯特)等经典教材,以及历年的考研真题。利用网络资源,如Coursera、Khan Academy等平台上的课程,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保持好的心态至关重要。面对复杂的物理问题,可能会感到困扰,但,每一次挫败都是向成功迈进的步伐。只要你坚持不懈,一定能够攻克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