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在我看来,政治的成绩往往在考前一个月才真正确定。提前太久准备可能效果不明显,但这不代表前期可以完全忽略,书籍需要阅读,习题也要做,但不必投入过多的时间。政治科目的时效性极强,每道试题都有其时事背景,因此考生在复习后期必须具备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依赖辅导班老师的指导,自己也要积极准备,保持敏感度,特别是在最后阶段,重点内容的记忆至关重要。后期会出现很多预测题的资料,但这并不意味着只依赖这些就够了,自我综合能力的培养仍是关键。
考研数学方面:
想学好高数要下死功夫,早点复习还是可以的。高数四本书还是挺难啃的,最好先看了一遍,之后还做几个辅导书,我当时是做的高数十八讲(偏难),线代辅导讲义(个人感觉最好的考研辅导资料),做什么资料其实不重要,踏踏实实做完就行了。辅导书我只做了两遍,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做三遍然后开始做真题,做真题的时候不要在意分,没有参考价值。要把真题中犯的一些低级错误的片段记到白纸上,记了大约有3张纸,每天拿出来扫10分钟的样子,这样的好处是当下次碰到类似的容易算错的地方时会很留心,后来证明这种方法对我确实有效果,但是偶尔也会犯一些新的错误......
考研英语方面:
学英语确实贯穿了我复习过程的始终,但是一直没用太多精力。需要注意的是英语全程都不能放下,无论后边专业课压力多大,也要做一定数量的英语保持语感。首先,英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复习性价比最高。我用的是张剑的黄皮书150篇(其实只有100篇)。最开始做的时候会错很多,做一道题用很长时间。大概做了二十篇左右,已经大概知晓了考研阅读的风格。这个时候可以做英语真题的阅读了,每天精读一道题,把不会的词划出来,长难句弄懂,每道题错的原因搞清楚,大概需要一小时左右。其次重要的是作文。不少人用的是王江涛的作文书,每天背背范文,成效显著。我比较懒,一篇作文也没背过,只是复习后期平均一周自己会动手写一篇。我还是推荐老老实实地复习作文,平时多积累一些短语和长难句的写法,多背范文,这才是提分的王道。另外字迹也很重要,因为时间充裕,英语的主观题我都打了草稿后再写到答题纸上,想来有很大帮助。再次是翻译和完型填空、新题型。个人认为每道题各一周做一道就可以。尤其今年,新题型简单到没朋友。等到了十一月中下旬可以开始做模拟题。关于背单词,开始时候尝试过大本、小本单词书,还有自己整理真题上的生词,两千多个核心词背一遍之后每天循环复习100个词,一直到考研都没放下,很有帮助。
考研专业课方面:
电子线路的基础知识是关键。电路的基本概念如电压、电流、电阻、电容、电感等必须牢牢掌握,这是理解后续复杂电路的基础。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基本定理要深入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放大器的工作原理,特别是运算放大器的各种应用,如电压跟随器、加法器、乘法器等,也是考试的重点。
数字逻辑电路部分同样重要。了解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等数制转换,以及各种逻辑门(AND、OR、NOT、NAND、NOR、XOR、XNOR)的功能和特性,是基础中的基础。对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理解,需凭设计实例来深化。例如,计数器、寄存器的设计,以及它们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
再者,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接口技术也是考察点。比如ADC(模数转换器)和DAC(数模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场景,这部分需结合实际电路进行学习。电源管理、信号调理等实际问题也需有所了解。
至于学习方法,我建议采用“理论+实验”的模式。理论学习中,除了课本,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也很丰富,辅助理解和记忆。实验则能你亲手操作,直观感受电路的工作状态,加深理解。做题是巩固知识的好办法,尤其是历年真题,它们能帮助你把握考试的难点和重点。
我还发现,讨论和合作的学习方式非常有效。与同学一起探讨问题,激发新的思考角度,也能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在遇到难题时,不妨尝试把它拆解成几个小问题,一步步解决,这样会更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