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与化工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在第一遍结束之后,我就开始了研究真题,每套卷都有认真做,掐着时间做,选择题不耗时间,一般两个小时就可以把题目全都做完了。通过研究真题我发现有很多知识点还是混乱不清,就又把大纲解析看了一遍,1000题又做了一遍。这个时候已经到了11月中旬了,我买了肖秀荣的核心知识点提要开始了政治背诵。由于有前面两遍的基础,背起来就轻松很多,有时候也不可能要求每句话都记牢,有一点印象就过了。从十一月中旬到12月中旬,政治复习就是背诵和做题的过程。上面所写的8套卷和10套卷都是在这个时候做完的,力荐肖的8套卷。有关政治学习:选择题就看的肖秀荣的1000题,后期背大题看的最后四套和徐涛的小黄书(政治到后期会有各种押题,我觉得只要背好手头的资料足以,多了嚼不烂还让自己很焦虑,血的教训,信我)
考研数学方面:
通常,我会选择在午后和夜晚来复习数学,因为清晨时分我往往感到疲倦,不利于学习这门需要集中精神的科目。首先,建议先通读一次教科书,并尝试完成课内的例子和课后习题,但不要过度依赖课本,它并非考试大纲,我曾经就被课本牵绊,花了大量时间精做课后题,现在想来其实并无太大必要,只挑一些计算题来做就足够了。在复习期间,记笔记是非常关键的,确保涵盖所有类型的问题,以免遗漏。反复查看甚至背诵你的笔记,你会发现这对数学学习有多么重要。我个人使用的是张宇的十八讲和九讲,感觉非常实用。数学题目的解题技巧大同小异,掌握基本套路并比较相似题型会让你受益匪浅。
考研英语方面:
大约在10月前后,我结束了专项训练,然后调整了英语学习的时间,每天投入一个半小时。我重新拿起历年真题,每日精读一至两篇文章,反复诵读并记忆其中的生词、短语和语句,特别关注解题思路,确保每天都新增一篇阅读练习,并同步回顾之前阅读中遇到的词汇。这样的复习持续到11月底,我便启动了英语小作文的专项训练。我整理归纳了所有可能出现的小作文类型,对以往考过的题目进行了背诵,以消除考试中的任何恐惧感。进入12月的前两周,我对已完成的完形填空和翻译进行了快速重温,毕竟遗忘的部分若不复习岂不是白白努力?最后两周则全力以赴地回归真题复习。与此同时,从12月开始,我每周会撰写两篇大作文,虽然真题上的大作文我没全写,只挑了五篇,但完成后我会参照范文,汲取其精彩的词汇和表达。这五篇大作文我全都熟记于心,每晚睡前都会挑选一篇来背诵,直至倒背如流。就这样,各个板块的学习交织进行,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强化训练。
考研专业课方面:
要明白分析化学的核心在于定量分析。它涉及到酸碱滴定、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多种方法,这些都需熟练掌握基本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计算规则。在复习时,要反复练习各种滴定实验的设计和结果计算,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解析能力。
光谱分析也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等技术的应用广泛,能帮助识别化合物的结构。理解和应用这些光谱知识,需具备扎实的量子化学基础,并凭大量的案例分析来提升自有的解读能力。
再者,电化学分析不容忽视。电解、极化曲线、电导率测量等概念和实验技巧,是理解电池工作原理、腐蚀机制以及电化学合成的关键。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除了理论理解,还需结合实验设备的实际操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统计质量控制和数据处理也是考试的重点。如何设计有效的实验方案,如何正确处理和解释实验数据,这些都是需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这里,统计学的知识会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掌握基本的统计原理和方法对提高分析化学的成绩至关重要。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实践”是最有效的方式。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脱离实际,只有凭实验操作,真正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定期进行自我测试,如模拟试题或真题训练,帮助检验学习效果,查漏补缺。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向老师和同学教,也能深化理解,拓宽思路。